聚力乡村振兴,让人民群众共享城乡之变
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非粮化”“非农化”,加大高标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力度,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在扩规模、提品质、创品牌、增效益上下功夫,重点加快紫金蝉茶、蓝塘土猪、好义三黄鸡、肉鸽、春甜桔、蜜柚等特色产业发展。健全质量标准体系,提升“紫金蝉茶”区域公共品牌价值,打造“全国蝉茶之乡”。坚持科技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兴农,加快省级农业科技园建设,打造一批省级特色化、专业化、集群化农产品优势区,提升推广一批农产品品牌。鼓励支持“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培育更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做强做优“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茶罐子”,带动更多群众走向共同富裕。 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推进美丽圩镇、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完善乡村供水、道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加大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投入力度,加强农房管控和宅基地审批管理,推动乡村风貌全面提升。积极探索乡村长效管护机制,蕴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大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育乡村专业人才和新型农民队伍,推动乡村人才全面振兴。 根据各镇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明确发展定位和功能布局,建设“三农”重要服务平台,推动形成以功能区为引领的差异化协同发展城乡新格局。抓好蓝塘城乡融合发展省级试点建设,打造成为县域副中心。继续擦亮上义省级森林小镇品牌,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绿色经济。提升发展九和、敬梓“温泉+”产业,打造县域经济发展增长极。大力推进紫城、龙窝、苏区、南岭、水墩、中坝等镇农旅融合发展,巩固拓展“绿色+”“茶园+”“红色+”产业优势。引导好义、凤安等镇借助湾区产业外溢,建设商贸物流服务基地。推动义容、瓦溪、柏埔、黄塘等镇承接都市经济辐射,大力发展城郊农业和体验经济,推动形成“一核多组团”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区域功能布局,全面促进城乡融合。 全面实施驻镇帮镇扶村,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返贫监测、动态帮扶机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持续发展壮大扶贫产业,管好用好扶贫资产和项目,推动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