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我国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重要一年。紫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推动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落实,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发展质量持续提升。
一、综合
根据河源市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2年紫金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147.78亿元,比上年增长2.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9.09亿元,增长5.8%,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2.4%,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36.75亿元,增长2.9%,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26.4%,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71.93亿元,增长1.1%,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21.2%,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0.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4.5:24.9:50.7调整为26.4:24.9:48.7,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比上年降低了2.0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1623元,增长2.8%。
年末全县常住人口46.6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12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7.43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37.35%,比上年末提高0.41个百分点。年末户籍总人口75.19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28万人。
全年全县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4亿元,比上年增长0.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1.2亿元,比上年增长7.4%;其中,住房保障支出4.43亿元,增长99.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9.09亿元,下降5%。民生类支出45.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88.3%。税收收入12.2亿元,比上年下降13.2%。
二、农业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9.99亿元,比上年增长5.4%;其中,农业产值36.86亿元,增长2.7%;林业产值10.78亿元,增长15%;牧业产值10.19亿元,增长5.6%;渔业产值0.75亿元,增长7.1%;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1.41亿元,增长8.2%。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为43.67万亩,比上年增加3000亩;油料种植面积6.17万亩,增加579亩;蔬菜种植面积13.26万亩,增加4375亩。全年粮食总产量17.44万吨,同比增长0.4%,其中稻谷16.67万吨,增长0.4%;花生产量1.46万吨,增长0.85%;蔬菜产量20.11万吨,增长4.3%;水果产量13.88万吨,增长2.3%;茶叶产量3158吨,下降0.7%。全年水产品总产量6232吨,增长3%。
全年猪牛家禽肉产量3.26万吨,比上年增长4.7%。其中,猪肉产量1.78万吨,增长5.7%;禽肉产量1.39万吨,增长3.7%。年末生猪存栏17.25万头,增长51.7%;生猪出栏22.73万头,增长5.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年末全县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3家,比上年末增加6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的13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44亿元,增长5.7%。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3.1%;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2.4%。分所有制类型看,国有企业增长0.3%,股份制企业下降3.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5.7%。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2.7%,重工业增长27%。分企业规模看,中型企业增长281.4%,小型企业下降26.1%。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102.62亿元,增长56.1%,利润总额13.26亿元,增长166.2%。资产负债率56.2%,比上年提高5.4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11.8%;流动资产周转率2.07次。
全县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6家,比上年多6家;实现工业增加值18.67亿元,下降4.3%;实现入库税收1.78亿元,增长5.8%。
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5.16亿元,增长0%。年末具有资质等级以上建筑施工企业29家,比上年增加6家。
四、服务业
全年全县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1.73亿元,下降0.5%;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3.5亿元,下降7.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34亿元,下降9.1%;金融业增加值4.72亿元,增长1.4%;房地产业增加值14.92亿元,下降2.7%。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6.9%,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1.5%,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增长4.9%,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长2.7%。
全年旅客运输总量184万人,增长6.6%,旅客运输周转量1.8亿人公里,增长0.3%;货物运输总量415万吨,下降2.4%,货物运输周转量3.92亿吨公里,下降0.2%。
年末全县公路通车里程3876.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50.8公里。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85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其中,邮政业务总量0.98亿元,增长12.7%;电信业务总量3.88亿元,增长10.9%。年末电话总用户44.79万户,比上年末下降2.7%;其中,固定电话用户5.2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39.56万户。年末4G移动电话用户30.66万户,比上年末减少3.06万户。年末(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2.53万户,比上年末增加0.84万户。年末移动互联网用户36.3万户,比上年末减少0.37万户。
五、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下降18.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比上年下降69.9,第二产业投资下降38.4%,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4.1%。基础设施投资增长60.4%,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1.8%。分投资主体看,内源性经济投资下降19%,其中,国有经济投资增长68.8%,私营个体经济投资下降60.5%。外源性经济投资增长1.9%,其中,港澳台商投资下降7.2%。
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4.98亿元,下降66.4%。按用途分,商品住宅开发投资4.4亿元,下降55.9%;商业营业用房投资3654万元,下降81.1%。商品房实际销售面积15.95万平方米,下降51.1%。商品房销售额7.99亿元,下降50.8%。
六、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72亿元,比上年下降1.3%。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2.79亿元,下降2.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0.93亿元,增长3.7%。从消费类型看,商品零售40.66亿元,增长14.7%;餐饮收入3.06亿元,下降65.5%。
七、对外经济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4.6亿元,比上年下降19.3%。其中,出口总额4.5亿元,下降11.8%;进口总额0.2亿元,下降66.7%。
年末,全年签订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项目3个,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8168万元,比上年减少6106万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1011万元,比上年增长31.6%。
八、金融
年末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01.9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7.5%;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60.19亿元,增长10.9%。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39.0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2%。
表62022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及其增长速度
单位:万元、%
全年实现保费收入3.02亿元,比上年下降1.2%。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1.73亿元,增长27.1%,人身保险保费收入1.29亿元,下降24%。全年共支付各项赔款及给付1.11亿元,增长5.9%。其中,财产保险赔款支出0.86亿元,增长16.4%,人身保险赔付支出0.26亿元,下降18.8%。
九、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64元,比上年增长5.0%。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630元,比上年增长4.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660元,比上年增长5.6%。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上年的1.3:1缩小为1.29:1(农民收入为1)。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110元,增长3.2%。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828元,增长0.3%;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690元,增长5.1%。全体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1.9%,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0.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3.4%。
年末全县参加养老保险28.96万人,净增0.21万人;参加失业保险2.37万人,净减0.09万人;参加工伤保险3.73万人,人数与上年持平;参加生育保险4.95万人,净增0.51万人。年末参加职工医疗保险的人数5.71万人,净增0.82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人数50.33万人,净减2.9万人。
十、教育
全县共有幼儿园75所,在园幼儿1.81万人,比上年减少1217人;小学52所,在校学生5.03万人,学龄人口入学率达100%;普通中学31所,其中,初级中学23 所,高级中学2所;初中在校学生2.67万人,高中在校学生1.23万人;本县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1518人。
十一、文化、旅游、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县文化馆1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个;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个,馆藏量达30.14万册(件),全年流通17.39万人次;博物馆5个,文物藏品2255套;广播电视台1座。
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43.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8%。其中,国内游客43.2万人次,增长6.8%;入境游客0.01万人次,下降32.1%。旅游住宿设施接待过夜游客21.35万人次,下降13.8%。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15亿元,下降11.3%。年末,全县各类旅行社5家;已评定的星级饭店1家,为三星级饭店。
全县共有各类卫生机构392个(含农村卫生站及村级医疗点),其中医院、卫生院24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1个,妇幼保健院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检验机构1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2526张,比上年下降4.8%;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2406张,下降0.6%。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907人,增长2.1%;其中执业医师528人,增长4.6%;执业助理医师488人,增长1.7%;注册护士1238人,增长7.6%。
十二、能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147.11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加100.9%,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增加68.3%。全社会用电量25.52亿千瓦时,增长34.3%,其中工业用电量14.04亿千瓦时,增长63.8%。
全县废水排放总量2035.43万吨,比上年下降7.1%,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114.2万吨,比上年增长15.9%;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1287.57万吨,比上年下降12.6%。工业废气排放总量118.19亿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30.5%。
全年共发生交通事故337起,比上年减少65起;死亡43人,比上年增加12人;受伤417人,比上年减少139人;损失折款数65.65万元,比上年增加0.28万元。
注:
1、本公报中2022年数据为年鉴统计数。
2、除注明外,所有增长或下降速度均为同上年相比较。
3、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工业法人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各种经济类型所有5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限额以上商贸企业是指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住宿和餐饮业法人单位及大个体户。
5、规模以上服务业范围是:(1)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个门类和卫生行业大类;(2)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三个门类,以及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房地产租赁经营和其他房地产业四个行业小类;(3)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两个门类,以及社会工作行业大类。
6、先进制造业包括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产业、先进轻纺制造业、新材料制造业、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高技术制造业包括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六大高耗能行业包括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资料来源:本公报中社会保障数据、公路运输数据、外贸外经数据、国际互联网用户、邮电业务总量、旅游、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广播、电视、体育、货币金融数据、教育数据、卫生数据、档案数据、环境监测数据取自《河源市统计年鉴2023》;户籍人口数据来自县公安局。
紫金县统计局
2023年1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