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和镇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我的家乡我建设”助力“百千万工程”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3-11-03 来源: 本网 阅读人次: -
【字体:

  为充分调动广大党员、群众和各方人士建设家乡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人才下乡、资金下乡、技术下乡,汇聚各方力量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助力“百千万工程”,根据上级有关部署和《农民参与乡村建设指南(试行)》有关要求,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  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以“家乡建设我添彩,共富共美共未来”为主题,以乡情乡愁为纽带,以党员、群众和乡贤为主体,着力搭建建乡平台,畅通回引渠道,强化政策引导,激发内生动力,营造共同规划家乡、建设家乡、服务家乡的浓厚氛围,推动人才、资金、技术下乡,赋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促进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让群众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二)工作原则

  坚持党建引领,社会协同。充分发挥镇级一线施工队长和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突出思想引领、组织引领、机制引领,增强建设家乡的认同感、责任感、自豪感,凝聚社会共识,聚合各方力量。

  坚持村为单元,情为纽带。以行政村为活动实施单元,依托村民委员会以及村民议事会、理事会、监事会,广泛开展思想发动,打好“乡情牌”“乡愁牌”,引导各方人士自觉自愿建设家乡。坚持义利兼顾,以义为先。树立正确义利观,倡导在产业发展上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在公益事业建设上重义轻利、舍利取义,以振兴家乡为己任,通过投工投劳、志愿服务、投资兴业、捐赠认建等多种方式参与建设。

  坚持优化环境,活化资源。持续优化政策环境,稳定政策预期,活化农村土地、生态、文化等资源要素,打通回乡堵点,引导好、服务好、保护好人才、资金、技术下乡的积极性。

  坚持聚焦短板,注重实效。立足村庄实际,聚焦村庄规划、产业发展、公益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移风易俗、扶困济弱等急难愁盼和民生实事,补齐短板弱项,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二、活动内容

  (一)鼓励党员支乡建设。全面发挥本地老党员在家乡建设中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和群众优势,引导老党员通过参加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村“两委”会议等方式,以身作则,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鼓励在县直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参与到家乡建设工作上来,支持家乡的各项事业发展,实现共建共治共享,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各村党组织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在镇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组建支乡建设联络组,并安排1名联系员,负责协调联系各级原籍在本村的各地党员干部,积极联系干部回乡参与村各项事务管理和农村建设工作,争取更多政策支持。各村党组织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结合村庄规划,定期针对本村建设方向、建设内容,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借助腾讯为村等信息平台,广泛征求村民建设家乡意见,汇总形成家乡建设事项清单,列明建设事项、人财物等需求。在村宣传栏、村信息化平台公布建设清单,发布“招贤令”,广泛发动村内外村民认领建设事项,形成党员干部示范带头,村民捐资出力共同建设家乡的良好氛围。(牵头和责任单位:镇党政办、镇党建办、各村)

  (激励村民在乡建设。结合“禾坪说事”、网格+积分等基层治理模式,定期组织村民座谈会,围绕推动农村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民主管理、民生建设、社会维稳等重点工作,引导村民献计献策、共商共议,积极参与村庄规划、建设、管护等乡村建设重要事项,共同建设美丽家园。采取“请进来教”与“走出去学”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村“两委”、村民代表学习动员村民和在外老乡建设家乡的经验做法。推进村庄微改造,组织村民参与村内入户路、“三线” 整治、绿化亮化、农房改造、池塘整治、活动广场等小微项目建设。推行以工代赈、投工投劳、雇工购料、积分制、工分制等参与方式和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支持方式。推广“门前三包”、受益者认领、公益管护岗位等做法,支持村民参与农村公共设施管护。(牵头和责任单位:镇乡村振兴办、镇住建办、各村)

  (倡导大学生到乡建设。结合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和百校联百县助力“百千万工程”行动,立足镇村高质量发展的实际需求,与高校开展项目结对,鼓励在外就读大学生充分利用寒暑假、小长假、实习期,将专业知识和青春创意带进田间地头,积极参与家乡建设。引导大学生以家乡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参与村情调查、村庄规划、项目策划、建设施工、艺术设计、文化传承、产品营销等事业发展,开展健康咨询、日间照料、技术推广、教育辅导等志愿服务。支持大学生宣传推介家乡规划蓝图、优势资源、特色文化,讲好发展故事,争取高校资源,助力家乡建设。(牵头和责任单位:镇团委、镇“百千万工程”指挥办、各村)

  (动员能人回乡建设。深入推进“雁归源”、“广纳英才智汇紫金”人才开发三年行动,引导品行好、有能力、有影响、有声望、热衷家乡建设事业的专业人才、经济能手、文化名人、社会名流等能人,回乡参与建设,组建强村公司,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鼓励引导退休干部、退休教师、退休医生、退休技术人员、退役军人等回乡定居,当好产业发展指导员、村级事务监督员、社情民意信息员、村庄建设智囊员。充分发挥“五老一贤”“ 一村一法律顾问”等工作机制,聘任一批有威望、讲公道的回乡能人作为邻里矛盾调解员,积极探索“包案化解”等工作方法。支持设计下乡服务,引导爱乡村、懂农民、熟悉当地情况的设计师及团队下乡,为乡村建设提供技术服务,开设乡村建设讲堂,帮助培养本土设计人才。鼓励在乡在外能人以资助、捐赠、引资等形式,支持家乡公益事业,开展尊老敬老、关爱儿童、助学助残、帮扶济困等社会公益活动。(牵头和责任单位:镇党建办、镇综治信访维稳中心、镇农业农村办、镇乡村振兴办、各村)

  (五)吸引农民工返乡建设。紧密结合当地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指导和帮助返乡创业农民工选准选好创业项目,引导和支持返乡创业农民工进入科技创新型、资源综合利用型、劳动密集型、农副产品加工型、现代服务型等产业或行业。采取积极措施引导和支持农民工创办各类企业、兴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社会事业或从事个体经营等。鼓励返乡农民工充分挖掘和利用家乡比较优势,在家乡创业发展。对政府主导的农村公益性项目,支持农民工创设的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建设、管护和运营。引导有一定技能经验的农民工在村提供家政、养老、托育、照护、维修等服务。支持技艺精湛、带动产业发展能力强、符合条件的返乡农民工申请认定乡村工匠。(牵头和责任单位:镇公共服务办、镇乡村振兴办、各村)

  (六)支持乡贤入乡建设。围绕工业、农业、文旅等三大产业,充分发挥外出乡贤优势,打好乡情牌、建好乡贤库、织好服务网,组织召开乡贤座谈会,邀请来自政企各界、基层群众等新乡贤代表,共叙乡情、共谋发展、共商未来,激发乡贤反哺故土、回报家乡的热情。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借力“飞地”招商,优化营商环境,吸引乡贤返乡创业,大力引进实力强、产值高、税收效益好的企业落户,不断做大做强经济蛋糕,推动当地产业发展。支持企业深挖农村土地、环境、人力、产业、市场、文化等资源的多元价值和多重功能,充分利用闲置建设用地及紫城工业园、蓝塘产业新城等平台,发展智慧农业、高效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推进产加销一体化,带动壮大村集体经济。引导乡贤积极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挖掘农村人文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促进美丽家乡建设。引导乡贤以捐资捐物、项目包建等形式,参与村内道路、供水、供气、仓储物流、公共照明、养老助残、文化体育、地名标志等设施建设和管护。(牵头和责任单位:镇宣统办、镇农业农村办、镇乡村振兴办、各村)

  (七)凝聚志愿队伍投乡建设。要整合乡村振兴志愿者和机关、镇属单位及各村志愿者队伍,建设一支来源广泛、管理规范、凝聚力强的志愿者队伍,将志愿服务工作重心进一步下沉到村一级,主动与乡村振兴战略、百千万工程衔接,通过建立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志愿服务组织、队伍、项目,把广大志愿者意识统一到“百千万工程”上来,凝聚志愿者工作合力,提升党、团组织活力,使其成为协助本镇党委、政府踊跃投身乡村振兴战略、生态文明建设、百千万工程的重要力量。(牵头和责任单位:镇团委、各村)

  三、具体实施

  (一)健全组织机制。将“我的家乡我建设”作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助力“百千万工程”活动的重要抓手,切实增强各级各部门责任感、使命感,有序推进活动实施。有关部门要统筹资源力量,强化协同配合,加强督促指导,推动活动有效开展。强化主体责任,各村要细化活动实施方案,召开动员会议,成立相关小组推动落实。各村要召开内部会议,统一思想、明确措施,常态化组织召开“五老一贤”、村民代表会议通报工作进展,听取村民意见建议,持续强化村民主人翁意识和参与热情。(牵头和责任单位:各村)

  (二)落实“六个一”。各村要做到“六个一”,即完善一张乡贤名单,建立一个乡贤群,发出一份倡议书,召开一次乡贤座谈会,列出一张需求事项清单 一季度至少外出拜访一次乡贤。以村为单位编制需求清单,围绕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聚焦农民群众所急所盼,优先将群众需求强烈、短板突出、兼顾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改善的项目纳入清单,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的建设重点,强化家乡建设需求牵引。(牵头和责任单位:各村)

  (三)构建政策体系。建立健全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投入为补充的乡村建设投入机制,推行乡村建设筹资奖补机制和“财政资金+社会资金”共投机制。全面落实公益性捐赠支出企业所得税税前结转扣除政策。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在用地、用水、用气、用电等要素保障方面对建设家乡项目给予支持,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村庄开展增减挂钩产生的节余指标,可按规定支持本地区村庄产业发展项目和公共设施建设。对符合条件的设计师、大学生、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企业家等,对其子女、配偶、父母等近亲属在入托入学、就业就医、养老入院等方面提供“绿色通道”。推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向乡村教师、乡村医生、驻村镇设计师倾斜,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探索人才加入机制。(牵头和责任单位:各线办、各村)

  (四)共建精神家园。加强村庄历史故事、知名人物、发展变迁等村情文化的整理宣传,鼓励有条件的村建设乡情馆、村史馆,打造在外人士的情感地标和精神家园。用好中国农民丰收节、田园文化节等平台,邀请在外乡贤返乡参加宗亲联谊、奖教奖学、公益慈善等活动,利用重要节假日开展座谈、观摩、走访,架起在村农民和在外人士交流交往的桥梁。牵头和责任单位:各线办、各村)

  (五)强化宣传激励。对在乡村建设工作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或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对服务家乡意愿强烈的在乡人才,符合条件的优先纳入村级后备力量加强培养使用。支持各村设立荣誉墙,营造行善、崇善、尊善氛围。鼓励对家乡建设贡献大的企业和个人,按规定予以项目留名支持。大力开展“我的家乡我建设”助力“百千万工程”活动宣传,增强在村在外人士对活动的认知度,扩大活动影响力。及时宣传“我的家乡我建设”助力“百千万工程”活动进展成效,发布一批典型案例,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牵头和责任单位:各线办、各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