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镇:以“典型镇”培育为引擎,绘就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4-12-19 来源: 本网 阅读人次: -
【字体:
  今年以来,苏区镇以“百千万工程”第二批典型镇培育为建设契机,立足镇域特色,围绕典型镇“1+4+7+9+N”的建设要求,聚力推进典型镇建设的各项重点工作,推动镇域环境提“颜”增“质”,绘就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图片

  

  一、抢抓历史机遇,奋力塑造红色苏区典型样板

  以典型镇培育为契机,抢抓“百千万工程”政策机遇,传承红色基因,拓展生态资源,外引内联,着力打造“红色教育+绿色休闲”的文旅名镇。

  一是做好一个规划。全面梳理镇文化、自然等各类资源禀赋,完成《河源市紫金县苏区镇乡镇建设规划说明书》,配套“一库三图一书”,在第二批典型镇建设规划审查中获得“优秀”等次。同时就人居环境整治、风貌品质提升等方面谋划了23个典型镇培育建设项目,勾勒出苏区文旅名镇的建设蓝图。

图片

  二是集中一个力量。成立典型镇培育建设工作专班,建立并完善“1天内回应需求事项、每3天调度工作进展、每7天联合督导检查”的工作推进机制。科学制定“施工图”和“工期表”,形成“一领导一项目,一项目一工期”的跟踪执行模式,并坚持外业和内业双向发力,全力以赴推进省“百千万工程”典型镇培育工作。

  三是建成一批项目。抢抓建设工期,变“节假日”为“施工日”,在确保工程质量与安全的前提下,拼出项目“加速度”。苏区镇18个典型镇考核建设项目中,已顺利完成长者饭堂、圩镇客厅、垃圾中转站升级改造等17个项目。

  二、立足苏区特色,倾力构筑美丽圩镇“七个一”

  以“一镇一施工图”为引领,深入挖掘红色历史与本地客家文化,将其融入项目建设中,打造独具苏区特色的“七个一”。目前,“七个一”建设项目均已竣工。

  一是提炼苏区元素,彰显特色。以“红屋”等历史建筑为蓝本,提炼出苏区特色文化符号,巧妙融入主街、小公园、入口通道等项目,通过墙面彩绘、特色招牌、路灯装饰等形式展现苏区过往革命的峥嵘岁月,营造浓郁的红色文化氛围,体现苏区镇鲜明的红色文化特色。

  二是学习先进经验,打磨细节。积极借鉴陆河、博罗等地先进经验,以白灰色调为底,喷涂真石漆,统一圩镇主街建筑外立面风格,完成135栋圩镇建筑外立面提升。同时,美丽圩镇客厅参考石湾镇等地经验,融入了战略布局、产业链构建、“史-学-茶-园”新篇章等“百千万工程”相关元素。

图片

  三、推动综合施策,全面提升镇村人居环境品质

以城乡风貌管控行动与干净整洁有序镇街打造行动为依托,树榜样、立标杆,以点带面提升镇村“颜值”,进而提升人居环境的整体品质。

图片

  一是大力实施城乡风貌管控行动。围绕“一镇、一路两村”,坚持示范引领,压茬推进,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引领作用,大力开展样板房、示范片建设,推动铁皮“黑化”、裸墙“白化”,逐步推动整改成效由示范片向国道沿线延伸、向典型村内扩展。目前,已启动外立面改造的“裸房”共182栋,已完工146栋;已拆除、改建临时建筑(铁皮棚、瓦)88处、面积5815平方米;民房侧面装修动工144户,完工141户;围墙刷白动工21处,完工21处。

  二是合力推进镇村环境清洁行动。借助节日村民回乡契机,以“迎中秋·庆国庆”为主题开展全镇清洁行动。组建路域绿化净化行动队,清理国道路段水沟,平整路肩,修剪高草。实施新一轮“三清三拆三整治”,摸排并清理积存垃圾、河道淤泥、拆除乱搭乱建、整治生活污水、“三线”问题。

  三是常态化开展圩镇整治提升行动。制定分组名单,负责每日轮流进行日常的整治提升工作。在查找并弥补不足之处的同时,不断增强居民的意识,推动圩镇实现从“一时整治一时美”到“自我提升时时美”的转变。

  四、狠抓产业融合,全面释放镇域经济发展潜力

坚持“红+绿”发展思路,加快推动红色资源开发利用,写好“土特产”文章,并依托本地产业基础和优势资源充分运用强村公司平台,培育打造本土品牌,推动多元化创收,实现产业“共育”、资源“变现”。

  一是做好“苏区茶”文章。深入实施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大力推动青林峰、沐林听风等茶园提质扩容,加快雅茗谷、壹品文化等2个茶园文旅综合体建设,助力镇域茶叶种植面积超2500亩,其中青林峰茶接连在2024年“中茶杯”大赛中与第二届中国蝉茶大赛中荣获“茶王”称号。此外,从“紫金蝉茶”处落笔,融合苏区文化元素,由强村公司负责塑造“苏区茶”品牌,统一种植标准、加工标准、包装设计,推出苏区绿茶、苏区红茶等系列产品,以保价收购形式带动茶农种植,预计每年实现户均增收2.5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增收超60万元。

  二是续写“苏区瓷”篇章。深挖百余年发展历史的苏区陶瓷产业,通过“政府主导+乡贤注资+企业管理”的模式,三方共同成立陶瓷企业,从资金、技术、产品等方面激发传统陶瓷企业活力,将红色文旅与陶瓷产业相结合,推出带有苏区元素的茶杯、摆件等陶瓷文创产品,预计可带动就业20人、人均年增收4万元,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超4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