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紫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县府直属各单位:
《紫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业经县十六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紫金县人民政府
2021年8月10日
紫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2021年2月8日县十六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批准)
2021年8月
目 录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1
第一节 “十三五”时期发展成效 2
第二节 “十四五”时期发展环境 10
第二章 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12
第一节 指导思想12
第二节 发展原则13
第三节 发展目标 14
第三章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19
第一节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19
第二节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1
第三节 建设生态休闲旅游高地22
第四节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25
第五节 加快推动数字化发展 27
第四章 立足新发展格局,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28
第一节 加大有效投资力度28
第二节 全面促进消费升级30
第三节 提升外贸发展能力31
第四节 增强畅通“双循环”能力32
第五章 加快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发展支撑能力33
第一节 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33
第二节 加快建设能源保障体系 35
第三节 强化现代水利支撑体系 36
第四节 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37
第六章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38
第一节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38
第二节 提升现代农业生产力水平 40
第三节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41
第四节 创新乡村自治 42
第五节 全面深化改革43
第七章 推进“融深”“融湾”,提升“两地”建设质量效益 45
第一节 深入推进六大“融深”“融湾”工程 45
第二节 推进深度融入“双区”产业链供应链 46
第三节 主动对接“双区”创新体系47
第四节 积极推动体制机制贯通融通48
第八章 全速建设四大发展平台,开拓高质量发展新局面49
第一节 打造产城融合的紫金范本49
第二节 创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50
第三节 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50
第四节 打造城区发展新高地 51
第九章 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紫金 52
第一节 筑牢绿色发展屏障 52
第二节 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54
第三节 倡导绿色环保生活方式 55
第四节 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56
第十章 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培育发展新引擎56
第一节 搭建科技创新平台57
第二节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58
第三节 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59
第四节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60
第五节 营造良好创新环境61
第十一章 全面深化改革,打造开放型经济62
第一节 加快建设“数字政府”62
第二节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63
第三节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65
第四节 完善要素市场配置体制机制66
第五节 提高经济治理效能67
第六节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68
第十二章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城乡协调发展69
第一节 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与管控69
第二节 推动“三区”协调发展70
第三节 全面提升城区功能品质72
第四节 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73
第五节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74
第十三章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紫金75
第一节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75
第二节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76
第三节 传承弘扬传统文化78
第四节 创新文化产品供给79
第五节 培育发展文化产业80
第十四章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县82
第一节 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82
第二节 完善现代教育体系83
第三节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84
第四节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85
第十五章 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建设幸福紫金86
第一节 全面推进健康紫金建设86
第二节 开展全民健身运动87
第三节 持续提高就业收入水平88
第四节 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89
第五节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91
第六节 推动妇女、儿童、青年事业健康发展92
第十六章 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平安紫金94
第一节 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94
第二节 确保经济安全95
第三节 保障社会公共安全96
第四节 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97
第五节 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99
第十七章 全面推进依法治县,建设法治紫金100
第一节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100
第二节 全面建设法治社会101
第三节 创新完善社会治理102
第十八章 健全规划实施机制,保障实现发展蓝图103
第一节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104
第二节 加强统筹协调 105
第三节 加强要素保障 105
第四节 强化项目支撑 106
第五节 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106
附件:紫金县“十四五”规划重大建设项目表…………………108
本规划纲要根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中共河源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中共紫金县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重点明确“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紫金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发展要求,谋划重大战略,部署重大任务,并对2035年远景目标进行展望,是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生态环境保护、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县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十三五”以来,我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二届和市委七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积极抢抓“双区”建设等重大机遇,坚持以“融湾”为纲,以“融深”为牵引,聚力打造生态经济新标杆,奋力推进“两地”建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第一节 “十三五”时期发展成效
经济实力稳步提升。2020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7.8亿元,五年年均增长5.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015年的6.33亿元增至2020年的8.45亿元,五年年均增长6.8%。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五年年均增长17.6%,五年累计实施省市县重点项目135个、总投资312.2亿元,对比“十二五”时期分别增长114.3%和18.2%。消费市场和外贸市场基本稳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分别实现41.07亿元、3.5亿元,五年分别年均增长6.7%和54.5%。
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面对产业平台划转的重大考验,全面掀起新一轮产业平台大建设大开发大发展热潮,累计投入12亿元,在3年时间内新建紫城工业园和蓝塘产业新城,是全市唯一在“十三五”期间新建两个工业园区的县,新建成园区面积4.7平方公里,引进入园项目44个、总投资达337亿元。2020年实现全社会工业增加值11.8亿元,五年年均增长5.8%。农业产业化、规模化进程不断加快,成功打造省级现代农业(茶叶)产业园,“紫金蝉茶·蜜香万家”区域公共品牌价值突破34.8亿元,紫金茶获评广东十大好春茶数量连续三年位居榜首,成功入围“中国茶业百强县”。“紫金春甜桔”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2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6.48亿元,五年年均增长4.8%。旅游业加快发展,全县有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4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2个,客茶谷获评广东省森林旅游品牌地。成功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坚持筑牢生态屏障,全面落实河(湖)长制,东江、韩江流域水质均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以内,断面考核达标率100%。县城响水寨水库、白溪水库两个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整治工程有效推进,饮用水源达到Ⅱ类标准,全县15个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源达标率100%。全县镇(村)污水处理PPP项目率先在全市建成投产,实现生产、生活污水“一镇一厂”高效处理模式。完成17个镇级生活垃圾中转站建设,县城垃圾填埋场二期建成投入使用,形成村收、镇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土壤环境总体安全向好。扎实开展造林绿化,完成碳汇造林面积161769亩、珠防造林面积67500亩、封山育林177000亩,森林覆盖率达到76.7%,排全省前列。上义镇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小镇”。实施工业减排、燃煤控制、机动车尾气达标、扬尘管控、环境监管“五大治污工程”,集中开展大气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提高到98%,大气环境质量常年保持在国家一级标准,在全市大气环境综合整治考核中,连续多年获得优秀等次。
“融深”“融湾”步伐加快。抢抓“双区”建设重大机遇,以广阔的视野、开放的思维推进全域全面“融深”“融湾”。六大“融深”“融湾”工程牵引招商引资、产业发展、人文交流,与“双区”对接更加紧密、更加频繁,全面开放格局加快形成。认真贯彻落实“融湾”实施意见及三年行动计划、印发“融湾”年度工作要点和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实施方案,全面推进“融深”“融湾”工作。“硬联通”实现重大突破,建成河惠莞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软联通”有序推进,高规格设置县委“融湾办”,积极推进与湾区体制机制对接,着力打造与湾区同等营商环境;产业融湾成效显著,紧紧围绕新电子、新材料、新医药等新兴产业,实施精准招商,引进了金盛兰优特钢、大阳电工、台湾大统营集团、聚飞鑫科技、敬梓康养温泉等一批成长性好、带动能力强、发展前景大的项目,为我县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打下坚实基础。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交通建设取得新突破,加快形成外联内畅的交通体系。五年累计投入建设资金87.8亿元,新增高速公路60.5公里,改造国省道103.5公里。河惠莞高速建成通车,融入了深莞惠1小时经济圈,实现与深圳都市圈、惠州“丰”字交通网络的快捷联通;完成省道S340御临门至九和段改建、省道S242线改线、安良大道南北贯通等重大工程项目,成功创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和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成为全省唯一获双殊荣的县,内部联通更加畅通。农田水利设施进一步完善,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2.7万亩,水田垦造2693.8亩;完成中小型灌区改造57宗,改善灌溉面积13.3万亩;完成中型和重点小型机电排灌22宗、小型水库除险加固9宗、山区五市中小河流治理413公里;全县行政村实现自来水村村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改善。能源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完成新建配网工程项目1176个,新建及改造10千伏线路总长722千米,新增配变815台,新增配变容量190170千伏安,新建及改造低压线路6593千米;骨干电网加快完善,建成500千伏甲湖湾电厂一期接入系统(河源段)送电线路工程,4个110千伏、2个35千伏输变电工程;220千伏越王山(紫城)输变电工程、110千伏柏埔和南岭输变电工程加快推进。西气东输三线闽粤支干线(紫金段)已建成投产,预留紫城、瓦溪、蓝塘3个分输门站,县城天然气项目启动供气,全县能源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通讯基础设施有序推进,“三网”融合进程加快,光纤入户率提升至95%,基本实现县域4G信号全覆盖,5G信号建设工程加快推进。
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农业产业发展,乡村振兴“三年取得重大进展”目标如期实现。脱贫攻坚如期完成,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2.1亿元,发展扶贫产业项目13486个,成功打造紫金客茶谷、蓝塘镇双兴村肉鸽养殖基地等4个县级扶贫产业基地,促进贫困户稳定增收。全县贫困对象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6127元提升到2020年的15129元,54个相对贫困村村集体平均收入由“十二五”期间不足2万元到超过40万元,基本公共服务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实现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贫困村全部出列。龙窝礼坑村荣获“广东贫困村创建名村”,九和金光村荣获“广东省乡村振兴大擂台比赛产业发展优秀奖”,“村长伯伯”电商产业入选广东电商扶贫典型案例。乡村风貌逐步改善,4个美丽乡村示范片建设稳步推进,1010个自然村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559个自然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完善道路、供水、电网、公厕等一批农村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卫生等基层公共服务不断健全。
城乡发展日趋融合。全力打好城乡建设大会战,不断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三区”差异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高位推动国土空间规划,稳步推进县城提质扩容,和谐宜居县城加快建设。县城框架有序拉开。随着新过境路的建成通车、安良大道以及中心城区道路的改造扩建,县城道路骨架逐步拉开,“南北贯通、东西通畅”的县城发展方向雏形初显,“一廊、一带、两轴、四片、多廊道”的空间结构加快构筑。县城功能逐步完善。城南新区规划加快修编,千家寨生态休闲公园首期工程建设完成,二期主入口广场加快建设,品牌房地产建设、景观绿化等重点工程扎实推进,中心城区城市化进程提速增效。县城品质持续提升。不懈努力抓创卫,持之以恒助创文,奋力跻身“广东省卫生县城”行列,顺利入选“广东省县级文明城市”提名城市,成功创建广东省三星级宜居社区 23 个。龙窝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工作快速推进;蓝塘镇成功申报城乡融合发展省级试点;梅园村成功创建“美丽乡村”示范点;凤安镇成功创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为主题的“特色小镇”;“红色基因·古韵茶香”线路成功入选广东美丽乡村精品线路;54个省定贫困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开局良好,行政村整治和创建规划编制完成。
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减少行政审批事项118项,清理规范县级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51项,取消不必要证明事项59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有效畅通,营商便利化程度居全市前列。“数字政府”建设深入推进,政务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数据上云、服务下沉”工作走在全市前列。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县直机构改革和乡镇体制改革任务全面完成,基层赋权增能减负目标逐步实现,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机构职能体系基本建成。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牢固树立“民生优先”理念,五年累计投入 25.5亿元,大力实施民生工程,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广大群众。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成功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顺利通过“广东省教育强县”复评,新建(改扩建)校舍39间,新增学位3450个,比“十二五”期末增加15%。卫生健康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投入15亿元,建成县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县第二人民医院和县120指挥中心,完成县中医院、县疾控中心、县卫生监督所和18间基层卫生院整体搬迁和升级改造,新增床位450个,比“十二五”期末增加24.3%;新(改)建村卫生站216间。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实现县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和行政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邓缵先故居、紫金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等被评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增1项省级、6项市级、6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大文化项目“三馆一中心”开工建设。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加强。县殡仪馆新馆、残疾人康复综合服务中心即将投入使用;“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工程深入实施,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全面实行按病种分值付费,实现大病保险救助范围全覆盖,城乡居民社保参保覆盖面逐年扩大。
平安紫金建设扎实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健全提升。扫黑除恶斗争纵深开展,打击犯罪成效稳居全市前列,社会治安大局持续稳定。积极推动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法治化轨道解决,获得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称号。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全面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成功抵御重大洪涝灾害,有效应对“非洲猪瘟”和“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安全形势总体稳定。
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成效明显。2016年紫金获准纳入海陆丰革命老区贫困县扶持范围,中央及省市对革命老区紫金县的均衡性财政转移支付、生态保护补偿等方面财力补助逐年提高,加快建设了一批交通、民生、环保、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等项目,革命老区内生发展动力不断增强。
此外,统计、双拥、工会、老龄、青年、妇儿、史志、档案、文联、外事、工商联、民宗、台港澳侨、供销、国防动员等工作均取得重大成就。
表1 紫金县“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表
注:2015年基期数包含临江镇、古竹镇,2020年目标值包含临江镇、古竹镇,2020年完成值不包含临江镇、古竹镇。
第二节“十四五”时期发展环境
发展机遇。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为我县承接国际国内科技创新资源要素转移,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推进本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契机。国家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战略的实施将深挖国内要素和内需市场的潜力,进一步增强我县发展动能。“双区”建设加速,广东省推进“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战略,我县依托地处“双区”辐射第一圈层的区位优势,为我县全域全面融入“双区”的产业圈、创新圈、生活圈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将进一步促进交通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人才、资金、信息流动更加顺畅,经济、社会合作更加紧密,为我县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提升经济实力提供强大支撑。乡村振兴和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政策叠加为我县美丽乡村建设、革命老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带来新动力。市“示范区”“排头兵”和“两个河源”建设,为我县进一步发挥生态优势,以生态优先带动六大“融湾”工程指明了方向、创造了有利条件。近年来,我县在基础设施、产业平台、产业发展等方面发力攻坚,也为“十四五”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基础。
面临的挑战。“十四五”时期,我县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新挑战。一是发展环境日趋复杂。国际经济秩序竞争日趋激烈,国际贸易规则体系加快重构,加之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持续蔓延,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冲击。我国经济仍处于“大调整”的关键时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对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形成巨大挑战。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等战略的深入实施,核心城市集聚优质要素的“虹吸效应”将更加强大,我县与周边县区的竞争也将更加激烈。二是我县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产业方面,一产不优、二产断层、三产不强的现状未能得到根本改变;基础设施方面,交通运输方式单一现状仍未彻底改变,铁路、通用机场建设仍然空白,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加快步伐,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依然薄弱,5G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要素支撑方面,创新驱动效益不明显,用地瓶颈依然严峻,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资金缺口大,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民生事业方面,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公共医疗体系软实力有待提升,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充分;生态环境方面,生态管控与经济发展矛盾较为突出等等。以上这些困难,对发展基础薄弱的我县而言,无疑是极大挑战,都需要我们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县必须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进一步增强发展信心,保持战略定力,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着力在加大有效投资、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动能、促进消费升级、巩固生态优势、补齐短板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努力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开创“十四五”发展新局面。
第二章 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我县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继续保持战略定力,提高自信,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坚守发展是第一要务,优化发展方式,增强创新驱动能力,走出一条适应新时代要求、具有紫金特色的新路径。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发展、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论述及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持之以恒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和市委“示范区”“排头兵”和“两个河源”部署要求,以“融湾”为纲、以“融深”为牵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服务全省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生态环境优美,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奋力推动“两地”建设开创新局面。
第二节 发展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县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服务全省全市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落实顶层设计相结合,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坚决服从服务全省全市发展大局,坚持全县一盘棋,更好发挥各级各方面积极性,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到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安排。展望2035年,我县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竞争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更高水平,“融深”“融湾”实现更大突破,“两地”建设取得重大发展,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人民群众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力得到充分保障,法治紫金、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更加彰显。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文明素养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更加协调,基本建成文化强县、健康紫金和更高水平的平安紫金,教育、人才、体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绿色发展优势持续提升,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总体形成,能源消费总量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持续优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基本形成,美丽紫金基本建成。形成对外开放新局面,“融深”“融湾”质量效益显著提升,与深圳都市圈的融合发展更加顺畅紧密,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能力大幅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更加美好,中等收入群众比重显著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县发展条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创新相统一,今后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实现量质齐升。县域经济总量实现大幅提升,GDP年均增长率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实体经济比重进一步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现代服务业更加繁荣,现代化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平衡协调,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打造取得重要进展,经济逐步迈向高质量发展轨道。
——创新能力有效提升。创新环境不断优化,承接“双区”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不断提高。研发经费投入年平均增长1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制造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5%以上,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家以上,各级别各类别的研发机构、创新中心达到39家以上,高科技成果转化和新产品研发能力大幅提升。
——改革开放更加全面深入。深度对接“双区”体制机制,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努力实现“融深”“融湾”软联通,促进内需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有效投资对扩内需稳增长作用明显加大,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制度型开放取得重要进展,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
——乡村振兴深入推进。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突破,农业绿色发展全面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至2025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7万吨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城区功能进一步完善。“一廊、一带、两轴、四片、多廊道”的城区发展格局更加成熟,与“双区”的城市功能、产业布局、交通设施深度融合对接。城南新区开发与紫城工业园产城融合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建成一批交通、商贸、公共服务等城市载体,“中部产城互动核心发展区”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社会更加文明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蝉茶之乡、客家古邑·红色紫金”等文化品牌更加响亮,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软实力明显增强,文化自信更加坚定。
——生态环境更加美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清晰合理、优势互补,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果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基本建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优势持续提升,生态系统安全性稳定性显著增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绿色生态屏障更加牢固,“美丽紫金”建设达到更高水平。
——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治理效能更加显著。平安紫金、法治紫金达到更高水平,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社会融合加速推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和自然灾害防御能力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高效能治理与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
表2 紫金县“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
注:1.[]内为累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全员劳动生产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为实际增速。
3.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尚未公布,对应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劳动年龄人
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预计数。
4.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现状值和2025年目标值,将根据国家统计局确定的统计口径适时进行调整。
第三章加快发展现代产业,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
坚持把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县、质量强县、网络强县、数字紫金,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夯实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第一节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坚持制造业立县不动摇,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六大工程”,完善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制造业创新能力和质量水平双提升。以金盛兰优特钢制造为龙头,积极发展优特钢生产、机械制造、模具加工、汽车零配件、智能家电、医疗器械等上下游产业,推动制造业从加工生产环节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再制造等环节延伸。坚持“稳链”“补链”“强链”“控链”和“建链”相结合,建立重点领域龙头企业和配套核心企业两张清单,培育发展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产业链“链主”企业,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工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资金支持,推动制造业提质增效,提高产业链供应链根植性、稳定性和竞争力。
积极培育智能制造。推进“互联网+”,鼓励和推动龙头企业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平台,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向研发设计、生产管控、市场服务等关键环节渗透融合,提升两化融合应用水平;积极引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的先进装备制造企业,鼓励制造业龙头企业牵头或参与智能制造标准制定、承担国家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和新模式应用项目、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推进智能制造产业发展。
推动发展服务型制造业。创新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模式,重点支持创新设计、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网络化协同制造、服务外包、智能服务、金融支持服务、信息增值服务、系统解决方案、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服务型制造模式。引导和鼓励制造业企业依托5G、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向前拓展创意开发、工业设计、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环节,向后延伸检测、评估、营销、服务,以及废旧产品回收利用等环节,完善从产品定制、设计生产到物流售后的全产业链条。
优化提升传统产业。优化发展资源精深加工。依托丰富的铁矿石、石英石、石灰岩、高岭土等矿产资源,引导企业采用高效低耗、低污染采选冶和精深加工先进技术,促进矿产资源从初级开采向深加工转变。重点发展铁矿、石英砂、白云岩、高岭土材料等,加强紫金铁锅、紫金辣椒酱等品牌塑造,建设全省重要的矿产资源精深加工产业基地。实施新一轮工业企业技术改造行动计划,提升产业能级和发展效益。引导企业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推行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着力推进采矿、铸造、建材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强化“以亩产论英雄”导向,淘汰落后产能,治理“散乱污”和高危企业,推动小微企业进园区集聚发展,倒逼企业转型升级。
推进质量强县建设。实施质量提升行动,增强紫金产品的竞争力、影响力。推动质量品牌建设,以质量促效益,以品牌促发展。建立完善技术研发、专利布局和标准研制协同推进机制,持续提高紫金产品质量水平、质量层次和品牌影响力。推动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升质量创新能力,以新技术、新业态改造提升工业质量和发展水平。创新支持品牌建设的金融产品,探索设立品牌无形资产交易市场,支持企业利用品牌资产质押融资。建立完善高标准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鼓励企业主动制定实施先进标准。
第二节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聚焦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加快推进聚飞鑫科技电子产品项目落地建设,以现有电子电器、汽车传感器、智能家电等产业为基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引进国内外知名电子信息技术企业、人才团队投资发展,形成新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大力建设新一代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推动与国内外大型通信企业的战略合作,加快推进5G基站建设,开展5G应用示范,引导5G与各行业应用融合发展。加快企业内外网技术改造和建设,推动建设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探索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化“互联网+”,促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
推动新材料产业发展。培育壮大大阳电工,鼓励延伸发展机器人电缆、智能识别系统数字通讯电缆、软芯分屏蔽绝缘电线等新材料;加强钢铁、建材、轻工、纺织等基础材料中的高端材料的研发和引进;围绕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需求,前瞻布局关键战略材料和前沿新材料产业;积极布局高性能储能等绿色低碳材料,重点引进高能量密度及长循环寿命电池正负极材料、耐高温低电阻隔膜和高导电率电解液等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项目。
发展壮大生物医药产业。依托现有龙头企业立国制药和本土南药资源,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创新药物和医疗器械的生产,壮大医药制造产业规模,延伸发展医药物流、医药展贸、中医药服务、健康养老养生、健康管理与信息化、健康保险等产业,打造高端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制造基地和大健康基地。
发展新型电子商务。以成功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为基础,培育和引进一批电子商务龙头示范企业(平台),鼓励发展大宗工业品、农产品、生活消费品、生活服务等各类专业电子商务平台,引导电商企业拓展服务领域和功能,带动共享、协同、融合、集约等新兴模式发展。支持电子商务平台创新发展,引进国内知名平台在紫金设立运营中心,培育壮大紫金电子商务企业实力。积极支持企业采取新技术、新理念发展高端电子商务,发展VR、AR和视频购物等个性化服务,提高全县电子商务发展水平。
第三节 建设生态休闲旅游高地
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整合开发红色革命、客家文化、美食、温泉等旅游资源,大力推进融红色文化、温泉文化、客家文化、生态文化、乡村旅游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围绕把紫金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和优质生活圈的重要承载地,将紫金打造成康养胜地、温泉之都、蝉茶之乡、红色紫金。全力打造“四线五区”康养旅游布局,①打造“温泉之旅·美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紫城镇(客茶谷)—九和镇(村长伯伯金光生态园、御临门温泉度假村、瀚杨农博温泉)—瓦溪镇(紫金南母仙茶生态茶园、南母寺);②打造紫金革命老区乡村红色之旅线路:紫城镇(刘尔崧纪念馆、花朝戏)——龙窝镇(桂山石楼、兆达农庄、承龙嶂龙王绿茶园)——苏区镇(青林峰茶园、苏区革命遗址群)——南岭镇(南岭德先楼、武顿山、彩头古道、文天祥屯兵遗址、金丰号);③打造客家文化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紫城镇(祠堂一条街、紫金观)—中坝镇(碧云古洞、剡洲田园综合体、孙中山纪念馆)—敬梓镇(文昌殿、敬梓康养温泉小镇)—水墩镇(群丰古村落、选安楼);④打造体育康养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紫城镇(千家寨生态公园、黄花古道、黄花庄园、白溪水库)—黄塘镇(九龙湖、激流回旋基地)—柏埔镇(国家级金牌农家乐方湖农庄)。全力打造温泉区、茶旅区、文旅区、体旅区、农旅区五个生态休闲旅游新高地。加快建成凤安石龙公路等一批旅游公路,改造提升一批进入农旅融合体的道路,推动景区景点与美丽乡村、特色小镇串珠成链、连线成片。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完善文旅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和优惠力度。利用下放土地审批制度改革的优惠政策,优先安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积极盘活乡村旅游用地,进一步放宽文化旅游准入条件,降低民间资本进入门槛,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文化旅游品牌创建。深挖客家文化、名人古迹、美食文化、温泉文化等丰富资源,打造一批旅游演艺、文化创意、文化体验等文化旅游项目。大力开发徒步、景区游、休闲骑行等形式多样的体育旅游产品,发展特色乡村旅游。重点建设苏区革命旧(遗)址群、红色旅游小镇,九和温泉旅游小镇,蓝塘廉政文化旅游小镇,龙窝茶文化体验小镇等,加快推进文天祥屯兵文化旅游景区、南母寺旅游开发等项目建设。开发紫金玉、庙子石工艺等文化旅游产品,加快建设紫金美食一条街、紫金工艺品一条街,紫金特产一条街,丰富游客的文化体验活动。
加快推进农旅融合发展。将农产品种植、加工和休闲旅游作为融合发展的重点方向,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发展观光农业、农耕文化展示教育、休闲农业、生态农业等新模式新业态,积极打造“茶+乡村游+赏茶园”、“茶+美食游+赏茶餐”等旅游品牌,重点推进凤安镇“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客茶谷、鹿飞生态农业园、黄花庄园、兆达农庄、金丰号客家茶庄、九和金光生态园等农旅综合体建设。加快推进龙窝三产融合发展示范镇建设,实现优质高端农业与农村生态休闲旅游业融合发展,培育成为我县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创新旅游合作机制。探索与河源市区及“双区”有实力的旅游企业建立互动交流合作机制,结成旅游联盟。创新宣传推介模式,探索建立文旅体融合发展共同体,共同设计推广“一程多站”式精品线路,促进旅游产业共推、品牌共建、环境共治、交通互联、设施共享,构建旅游跨区域合作平台,促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面向“双区”的“康乐园”。鼓励和支持重点旅游景区在重要节假日和重点旅游时段,举办特色旅游活动。
第四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积极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进一步优化商贸网点布局,积极培育城区和中心镇商业中心,促进提档升级。大力引进和发展大型连锁超市、百货商场、特色店、专卖店、品牌店、品牌折扣店等业态,创建特色商业街区、商贸功能示范区;加快培育和引进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有示范带动作用、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商贸服务业企业集团,扩大现代商贸发展规模。引导和推动连锁商贸企业拓展市场,向社区、新建居民区延伸,向县城及中心乡镇延伸。推动社区商贸服务便利化,构建布局合理、业态丰富的现代商业服务网络。推进“时光紫金”和国际商贸物流城等重点项目落地建设。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大力培育物流市场,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支撑体系建设,尽快构建起以物流园区为依托,以物流平台为支撑,以第三方物流为主体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完善县、镇、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整合邮政、“四通一达”及各物流快递企业资源,降低农村物流配送成本;改造提升各类商品批发市场,构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商品批发市场体系。加快紫城工业园物流园建设,完善县域电商服务中心和村级电商服务站点服务功能,构建覆盖城乡的电商物流服务网络,推动传统商贸流通业与“互联网+”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推动特色优势产品双向流通,打通融入大湾区、“买卖全球”的双向贸易通道。
培育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强规划引导,制定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以及生产性服务业专项规划,出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和行动计划,设立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引导社会资本重点支持关键领域、发展重点和薄弱环节。重点发展金融业、保险业、科技服务、检验检测、中介咨询、电子商务等;支持生产制造企业试点推进物流运输、设计检验、信息咨询、仓储融资等业务分离,促进产业逐步由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培育壮大生产性服务业龙头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中介服务机构入驻,鼓励发展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
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发挥生态优势,立足“两地”发展定位,重点发展健康服务、养老服务、旅游服务、体育服务、文化服务、住宿餐饮服务等领域,推动生活性服务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着力发展空气养生、避暑养生、温泉养生产业,推动医养结合、康旅结合,催生健康养生新业态,推动互联网与健康服务融合发展,构建健康大数据信息服务平台。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护理院、康复医院,支持有条件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提供临终关怀服务;鼓励支持商业机构、民间资本参与发展老年生活服务、医疗康复、饮食服装、营养保健等服务。加大客家菜品牌塑造和特色餐饮发展,实施品牌和“老字号”振兴战略,推进客家菜创新。积极发展绿色饭店、主题饭店、客栈民宿、农家乐等住宿餐饮细分业态。推动住宿餐饮企业积极融入“互联网+”,鼓励发展智慧餐厅、智慧酒店、网络预订等服务平台。
推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加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政策支持,鼓励辖内金融机构将信贷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支持推动科技创新,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聚焦乡村振兴、养老、康养、医疗等金融服务薄弱环节。支持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延伸金融服务网点。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大力推广银税互动贷款、自助循环贷款、信用贷款、“无还本续贷”等业务和线上信贷产品,有效降低金融消费成本。鼓励金融机构创新融资模式,开展贷款、保理、融资租赁、债券、基金、资产抵押债券(ABS)、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PPN)等各类融资业务,不断为我县实体经济拓宽融资渠道。
第五节 加快推动数字化发展
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鼓励园区和企业建设多功能、集成化的工业云平台,开展工业云服务创新应用,培育社会化、共享化、网络化服务新模式。推动具有行业知名度的大企业开放集采集销平台,实现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互联互通,发展供需精准对接服务。开展大数据智能分析平台、开放服务平台等建设及应用,发展大数据智能服务新模式。鼓励发展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在线设计研发等新业态,加快培育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无人经济、新个体经济等。
提升社会数字化水平。拓展数字化公共服务,探索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VR/AR等数字技术,大力发展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文旅。加快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推进城市公共设施与5网络、物联网、传感技术融合,重点发展智慧交通、智慧市政、智慧社区、智慧安防等领域,推进城市治理逐步走向现代化。逐步完善数字基础设施,保障重要数据安全,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加强数字技能普及培训,提升全民数字化水平。
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推进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建设智慧农(牧)场、发展电子商务。建立统一的“智慧村庄”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智慧党建平台、“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平台、“互联网+网格化”管理平台等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
第四章立足新发展格局,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坚持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结合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功能,为推进现代化建设拓展新空间。
第一节 加大有效投资力度
精准扩大有效投资。聚焦“两新一重”,加大对5G通信网络、物联网、工业互联网、道路交通、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生态环保、民生保障等领域建设。重点围绕“融深”“融湾”,补齐交通短板,构建“融深”“融湾”交通体系。紧抓“四大平台”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开拓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加快民生项目建设补齐民生短板,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十四五”时期,共谋划重大项目245项,投资总额达899亿元,其中“十四五”期间计划投资756亿元。
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活动。大力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引导社会资本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特许经营、股权置换等多种形式,参与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设施建设运营。贯彻落实《关于促进工业经济加快发展的意见》《紫城工业园鼓励投资若干政策措施》《蓝塘产业新城鼓励投资若干优惠政策措施》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一批投资额大、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落户两大工业平台。严格执行《国家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对负面清单以外的外商投资,按照内外资一致原则管理,给予国民待遇,负面清单内的领域单独针对外资设置准入限制。积极引进风投、创投机构入驻紫金,联合民间资本共同设立股权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
加大项目落地和储备力度。加快规划选址、用地、环评等方面前期工作,加大征地拆迁、市政配套、资金落实等工作力度,推动项目尽早开工建设。保障在建项目顺利实施,对确有必要、关系国计民生的在建项目,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合理融资需求,推动项目顺利建成,避免资金断供、工程烂尾,有效防范“处置风险的风险”。围绕产业升级、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生态文明、综合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和能源供应等领域,分近期、中期、长期三类储备一批重大项目,形成项目储备和滚动接续机制,持续扩大有效投资。
第二节全面促进消费升级
积极培育限上商贸流通企业。以推动消费升级稳步增长为目标,进一步优化《关于鼓励限额以上商贸企业加快发展的意见》等系列政策,突出扶持主体、强化扶持效果、简化奖励扶持标准,充分调动企业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按照限上企业抓增长,上限企业抓纳新,限下企业抓培育的思路,不断发展壮大我县商贸流通企业,培育更多优质企业进入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市场,提升商品服务供给,加快发展新消费新业态,推动消费市场快速、健康发展。
打造高品质消费集聚区。加强与“双区”城市优势互补,推动消费扩容提质,提升消费集聚力和外来消费吸附力,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时尚特色商业街区、文旅创意商业街区和特色商品小镇,推动线下经营实体向场景化、体验式、互动性、综合型消费场所转型。加强大型商业中心建设和商圈升级改造,巩固提升家电、美食等传统消费,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
推动农村消费梯次升级。以扩大县域乡镇消费为抓手带动农村消费,加强县域乡镇商贸设施和农村电商物流站点建设。开拓城乡消费市场,畅通城乡双向联动销售渠道,完善县镇村三级电商物流服务体系,畅通名优特新农产品线上线下展销渠道,促进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大力实施消费扶贫,鼓励支持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向农村市场拓展,鼓励引导农村居民增加家电、通信、文化娱乐、汽车等方面的消费,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
加快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消费新业态,充分利用国家支持扩大消费需求政策,大力发展特色小店经济、夜间经济和直播电商等消费新业态,顺应互联网时代消费模式新要求,推进网上购物、跨境电商、体验式消费、人工智能商场等现代消费模式。主动适应各类新兴消费群体和消费文化的出现,针对“宅文化”,推出“懒人经济”“宅经济”周边产品和服务,拓宽传统消费模式时间和空间格局,大力发展在线消费、到家服务。
优化消费环境。完善消费政策,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假日消费。优化消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加快建设一批一站式综合性消费平台,改造提升一批步行街、美食街和城镇老旧小区,完善便民消费网络。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健全产品和服务质量标准和信用体系,开展“诚信消费示范商圈”和“放心肉菜示范超市”创建,不断改善居民消费能力和预期。
第三节 提升外贸发展能力
继续发挥深圳紫金山文化促进会、同乡会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开拓国际市场,加快打通融入大湾区、“买卖全球”的双向贸易通道,形成与大湾区深度融合的经贸网络。实施外贸多元化战略,组织企业参加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广交会、世博会等各类展会,拓展“一带一路”新兴市场和发达地区传统市场,支持优势特色产业、企业、产品“走出去”建立海外营销体系。以紫城工业园和蓝塘产业新城为平台,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加工贸易产业共建和转移,培育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承接示范基地。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支持本土民营外贸生产企业发展壮大。在落实省进一步扩大开放出台的“外资十条”基础上,制订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的政策措施。深化文旅交流合作,加快建立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协作机制,在华侨聚集地区设立海外旅游推广中心,多渠道、立体化宣传推介我县旅游资源及产品,大力吸引境外游客。
第四节 增强畅通“双循环”能力
主动融入国内大循环。依托强大国内市场,推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好融入和服务国内大循环。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聚焦共建产业循环,适应“一核一带一区”产业布局的新变化,抓住“链主”企业,主动建链补链延链,建立跨区域产业共建新模式,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畅通循环。聚焦打通市场循环,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促进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资源畅顺流通、有效配置。聚焦促进区域循环,加强与国家和省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对接和协同联动,提高交通通达和市场对接效率,加强科技、产业、人才、教育、环保等领域、区域合作,在全国全省一盘棋中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步伐,在形成国内统一大市场中拓展紫金高质量发展空间。
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立足国内大循环,发挥比较优势,协同推进内外市场建设,推动产业和消费双升级、内需和外需更均衡。积极推动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进一步拓宽国际合作。落实省、市贸易高质量发展“十大工程”,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贸易新业态。优化国内国际市场布局、商品结构、贸易方式,提升出口质量,增加优质产品进口。充分发挥华人华侨、在湾区从业外出乡贤的优势,做好推动双循环文章。
第五章 加快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发展支撑能力
按照“快捷高效、功能完善、统筹兼顾、融合协调”原则,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绿色稳定的能源保障体系和安全可靠的水利支撑体系、智慧高效的信息基础设施,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为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第一节 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加快推进对外联通交通体系建设。高效对接省“12312”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全面实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配合上级主管部门加快推进河揭高铁、龙汕铁路、揭梧铁路、深河高铁等铁路河源(含紫金县)段、紫金通用机场等重要对外通道项目前期工作,争取项目尽快落地建设;积极谋划紫金至汕尾高速;完成国道广龙(河惠莞)高速公路紫城互通单改双工程、国道G355线紫金林田至江东新区胜利段改建工程、蓝塘产业新城南环路建设工程、国道G236线紫金龙潭至升平段升级改造工程、国道G236线紫金县东源界至黄花段路面改造工程、省道S120线紫金好义杉树坳至林田冷水坑段改建工程等重大交通项目,构建紫金到河源市区、深莞惠、东部沿海经济带高速公路1小时经济圈,将交通体系打造为紫金融湾融深的排头兵。
加快畅通县域交通“内循环”。加快推进省道S340线、省道S337线紫金段等线路升级改造,畅通县域内循环动脉。以打造“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升级版为目标,全面落实“路长制”,推动农村公路高质量发展,完成紫城城东至上庄公路、Y211线叶塘至禾昌、县道X837线袁田至广福段、乡道Y127线紫城璜坑至鹧鸪等一批县乡道升级改造工程;完成建制村单改双工程200公里、窄路基路面拓宽改造工程150公里、自然村道硬底化建设工程(含乡村道砂土路面铺装)300公里、农村公路附属设施(公路服务驿站)75个,努力构建畅通便捷、运作高效、科学规范、便民惠民的农村公路体系,切实为我县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有力的交通支撑。
推进综合枢纽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县城综合客运枢纽和黄塘、中坝客运站等一批乡镇客运站建设,完善镇村客运班线与县城公交运转体系。加快建设紫金物流园区,推进物流标准化,发展智慧物流,建立健全现代商贸流通、重要产品追溯和应急物流体系,培育壮大一批现代物流和商贸流通企业,促进货运枢纽与物流园区融合发展,全面提升交通互联互通水平,高效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交通运输大网络。
第二节 加快建设能源保障体系
构建多元化的能源供应体系。积极推进以电力、天然气建设为重点的清洁能源,积极发展光伏、陆上风电等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一批充电桩、换电站,扩充成品油零售供应网点,构建多元化的能源供应体系。全力推进“煤改电”、“煤改气”工程,减少能源消费排放,发展清洁低碳的能源供给项目,优化能源结构。加快推进“县县通工程”,开通西气东输三线闽粤支干线7号、8号、9号分输阀室为我县提供清洁高效的天然气;积极推进县城天然气扩网工程、蓝塘镇天然气管网工程和蓝塘产业新城LNG储备站建设,2025年前,实现紫城、蓝塘圩镇范围通天然气,加快推进全县其他各镇启动天然气管网建设工程。
加快电网建设和改造。加快主配网骨干网架建设速度,完成河源德润钢铁项目输变电工程、500千伏梅州抽水蓄能开关站接入系统工程(开关站)、500千伏碧山(河源南)输变电工程,220千伏坝山、越王山(紫城)输变电工程,越王山站配套110千伏线路工程,110千伏南岭、凤安、中埔等骨干输变电工程建设任务;实施新一轮配电网升级改造工程,至2025年完成配电网升级改造项目948个,重点解决台区重过载、低电压等问题,优化中压网架,满足负荷增长需求、提高供电可靠性;更新和补充电网控制自动化设施设备,提高电网智能化水平,为我县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能源支撑。
第三节 强化现代水利支撑体系
加强水资源配置体系建设。完善城区供水工程和市政消防取水工程建设,推进城东、城西、城南供水管网扩网建设,完成蓝塘镇自来水扩建工程。加快推进全域自然村集中供水工程建设,完成881个自然村集中供水建设。严格水资源总量控制,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升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加强防洪减灾体系建设。继续推进中小河流治理,进一步完善秋香江(紫城、瓦溪、蓝塘、凤安、好义河段共56公里),柏埔河(紫城、黄塘、柏埔河段共18公里)治理工程建设。完善水旱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提高防洪能力,降低山洪灾害损失。完成鉴定为三类的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保证水库安全运行。
加强水环境治理体系建设。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面提升河湖治理能力,推进具有生态、安全、文化、景观、休闲功能的紫金客家特色碧道工程建设,完成秋香江县城中心区7.3公里、秋香江紫金县段5公里、秋香江九和圩镇段2.5公里、秋香江瓦溪圩镇段13公里、柏埔河柏埔镇段14.7公里城镇型碧道建设;蓝塘产业新城10公里、中坝河敬梓段6公里、白溪水库环库碧道11.5公里、洋头河龙窝镇碧道9公里、水墩水洋高村段1公里、黄塘嶂拔水2.5公里乡野型碧道建设。加强水土保持,继续开展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
加强水利信息化体系建设。建立水利大数据中心和共享平台,进一步完善水库远程集中监控系统建设,实现水库安全监测,水文数据监测,数据分析,预报预警的信息化,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实时动态信息保障。
第四节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加快形成电信网和广播电视网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局面。继续推进“无线紫金”“光网紫金”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光纤宽带和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等信息网络宽带化升级,共建共享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城镇公共区域实现WLAN全覆盖。
推进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落实“宽带中国”战略,以高速光网、IPv6、5G网络、移动物联网建设为重点,推进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建设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网络,至2025年完成5G基站建设;245个行政村家庭宽带建设,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快智能电网和物联网建设,全方位提升人民生活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推进“5G+千行百业”应用,发展全网赋能的工业互联网,以紫城工业园、蓝塘产业新城为试点,建设“5G+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园区。完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旅游信息等信息体系,倡导数据资源共享,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布局建设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支持医疗影像、智能视觉、基础软硬件、普惠金融等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加快建设,积极推进远程医疗、远程教育、基础地理信息、网格化天气预报等信息服务,实现移动化办公。着力推进智慧社区、智慧旅游、智慧生态、智慧园区等重点工程。
完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实施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振兴工程,推进百兆光网进农村,提升城乡网络覆盖深度,加快农村电子商务、镇村电子政务、农业信息技术发展。加快推进智慧紫金信息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网络安全的预防、检测、监控、处置能力,加强智慧紫金的安全运营,保障智慧紫金的顺利实施。
第六章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精细农业、智慧农业,深化农村改革,建设美丽乡村,创新乡村治理,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一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做强做优“四子”产业。坚持科技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兴农,推进“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把“四子”产业规模调大、优势调强、布局调优、链条调长、品牌调响、效益调高,做优“米袋子”、丰富“菜篮子”、拼好“果盘子”、做强“茶罐子”。扶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更多高附加值的优质农产品。重点实施茶叶产业提质扩面工程,健全质量标准体系,提升“紫金蝉茶”区域公共品牌价值,打造全国蜜香茶之乡。到2025年,全县水稻播种面积稳定在45万亩、总产量保持在17万吨以上;水稻优质稻种植面积占比达到98%,良种覆盖率97%;有机稻种植面积占比达到30%以上,绿色、有机认证率达到25%以上;全县蔬菜复种面积稳定在20万亩、总产量保持在30万吨以上。全县蓝塘猪、蓝野猪、三黄鸡等特色畜禽产品的年销量分别稳定在2万头、1.5万头、50万羽;全县水果总面积达到10万亩,实现果品向优质、精品提升;做大做强紫金茶产业,打造1个万亩、1个五千亩、5个千亩茶叶示范区。
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快构建新型乡村助农服务示范体系,以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零售网点建设为抓手,加快建设一批公益性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拓展乡村电商服务站点功能,推进农超对接、农企对接。鼓励和支持电商企业与种植户、合作社、基地合作,搭建“电商企业+生产基地+农户”产品供销模式。做好冷链物流配送服务示范,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解决全县农产品田间“最初一公里”的冷藏保鲜难题。支持农村新业态多元化发展,探索开展农产品个性化定制、城市居民体验式种养、农业众筹、农业会展等新型业态,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擦亮紫金农产品“金字招牌”。挖掘茶叶、春甜桔、蜜柚、三黄鸡、蓝塘土猪、南药等特色农业产业的市场价值和发展潜力,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加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做好紫金春甜桔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推广及“紫金蝉茶·蜜香万家”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宣传推介,进一步擦亮紫金绿色优质农产品的“金字招牌”。到2025年实现新增“三品一标”认证20个,培育全国名牌产品5个以上,省级名牌产品10个以上。
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落实农业龙头企业扶强培优有关政策,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引领示范作用,率先开展标准化生产,提高生产经营组织管理效率和效益。大力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完善新型经营主体同小农户的利益联村旅游与结机制,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专业市场+合作社+农户”“供销社+合作社+小农户”等经营模式,推动形成“百业竞旺”的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态势。到2025年,实现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总数达到85家以上,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总数达100家以上,家庭农场创建总数达到90家以上。
第二节 提升现代农业生产力水平
推动农产品加工高质量发展。探索在紫城工业园建设农产品加工平台,围绕我县特色优质农产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向标准化、规范化、机械化、清洁化方向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创建培育紫金特色农产品品牌,促进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将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农产品做成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大产业。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继续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改善农业生产条件。5年内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6万亩,水田垦造1000亩,拆旧复垦300亩,新增和改造一批中、小型灌区节水、灌溉工程,提升抗旱、防涝能力;促进农业基地水、电、路连通,提升现代机械作业水平,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要素保障。
加大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力度。实施藏粮于技战略,加快普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良种繁育技术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加快耕地质量体系建设,做好水稻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及防控。抓好农机科技示范主体建设及服务示范,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快推进“5G+智慧农业”体系建设,探索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5G、智慧气象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创建一批数字农业试验区,鼓励支持发展农业大数据、农业物联网、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管理平台,提高全县智慧农业、数字农业发展水平。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第三节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对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对标三年取得重大进展硬任务扎实推动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和《关于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深入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加大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投入力度,加强农房管控,推动农房建设质量和乡村风貌全面提升,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发挥示范区的引领作用,持续推进龙窝、南岭、紫金西、紫金东、黄塘等连片示范项目建设,加快全县54个省定贫困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以点带面,推动全域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到2025年实现90%以上行政村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60%以上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至少创建10个以上特色精品村。
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和发展,加快完善乡村供水、供电、道路、信息网络、农田水利、冷链物流、仓储保鲜等基础设施,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推进实现村级益农信息全覆盖。进一步完善村庄基础设施维护、村规民约等各项管理长效机制,着力构建政府引导、村民参与、共同管理、共同监督的管理模式,巩固提升创建成果。
第四节 创新乡村自治
加强基层自治建设。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村党组织在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广大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健全和创新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民自治组织体系,以村委会为依托,健全完善村级议事会、村民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体系。广泛听取和收集民意,引导村民广泛参与农村项目建设、环境整治、公益事业,调动村民参与村组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村级共管共治、共建共享。加强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工作职能。
提升乡村法治水平。推进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深化拓展示范性镇、村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室)建设,推进一村一法律顾问工作全面升级。完善调解工作机制,继续深入推进坚持发展“枫桥经验”实现矛盾不上交三年行动,巩固提升“五老一贤”调解法,加大人民调解宣传力度。依法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村霸”,严防其侵蚀基层干部和基层政权。加强乡村法治宣传教育,推进农村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基本实现一村一法治文化阵地。
注重乡村德治引导。将培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乡村德治的总要求,注重文明示范家庭的模范作用,营造良好社会风气。注重发挥乡贤的文化示范作用,积极引导乡贤通过自己的嘉言懿行,引领乡民见贤思齐,带头遵守村规民约。积极推动树立孝老敬老、婚丧从简、男女平等文明新风尚。充分利用乡贤的人脉关系、协调能力或工作经验,组织乡民发展经济,主动参加社会事业建设。强化村规民约的作用,根据村情有针对性地制订(修订)村规民约,坚持一村一规,让村规民约与村情民意紧密结合。
第五节 全面深化改革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继续做好全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后续工作,在试点的基础上全县稳妥铺开,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和促进农村社会发展。拓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探索发展集体资源型、集体生产经营型、集体服务型、集体资产收益型等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探索制定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配套制度。积极开展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试点。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探索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全面推动土地规范有序流转。完善联农带农机制。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严格落实“一户一宅”规定,加强宅基地管理。积极推进房地一体农村不动产确权登记颁证。完成省下达农村旧住宅、废弃宅基地、空心村等闲置建设用地年度拆旧任务。
强化乡村发展资金保障。加大县级涉农资金的整合力度,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支持金融机构增加乡镇网点,推进农村金融服务站等平台建设,完善基层金融服务体系。支持金融机构开展坚持适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订单融资和应收账款融资业务,开发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产品。全面落实鼓励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政策,以“负面清单+鼓励发展”模式激发工商资本入乡积极性,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保障农民和村集体合理分享收益。
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健全返贫监测、动态帮扶机制,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财政投入力度、帮扶队伍和工作节奏总体稳定,做好政策延续渐退。管好用好扶贫资产资金和项目,加强对已确权的经营类和权益类扶贫资产管理,持续发展壮大扶贫产业,积极培育扶贫龙头企业,实现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的转变。建立返贫预警机制,对贫困人口、贫困村开展脱贫“回头看”。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推动实施新一轮对口帮扶和“百企帮百村”行动,激励有劳动力的低收入群众勤劳致富。继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推进体制机制有机衔接。借鉴脱贫攻坚形成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优化整合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机构职能,确保领导体制从脱贫攻坚顺利过渡到乡村振兴。总结梳理脱贫攻坚中成熟的实践经验,从实际出发,采取差别化的办法,对脱贫攻坚的政策实行分类处置,促使其向常规性、普惠性、长期性政策转变。丰富和完善乡村振兴体制机制,激发主体和要素活力。
第七章 推进“融深”“融湾”,提升“两地”建设质量效益
坚持以“融湾”为纲、“融深”为牵引,主动对接“双区”建设,利用“双区”建设整体效应、协调效应、战略效应、辐射引领带动效应带来的重大机遇,依托生态、区位、人文等优势,积极承接“双区”城市功能疏解、产业转移,全力支持、全域全面融入“双区”建设,争当全市“融深”“融湾”排头兵。
第一节 深入推进六大“融深”“融湾”工程
把全域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引领全县工作的“纲”,主动融入和服务“双区”,深入推进生态、交通、环境、产业、民生、文化等六大“融深”“融湾”工程。实施“绿色引领”战略,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打造“双区”优质生活圈重要承载地;加快补齐交通短板,不断缩短时空距离,助推紫金融入“双区”1小时经济生活圈;推动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扩大开放,营造与“双区”同等水平的营商环境,建立与“双区”接轨的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紧密对接“双区”现代化产业体系,接受先进生产力辐射,打造“双区”产业转移重要承载地;扩大公共服务供给,促进生产要素与“双区”流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厚植紫金文化根基,加强与“双区”的文化交流合作,推动紫金特色文化与“双区”的先进发展理念形成“双向流动、互为补充、合作共赢”的对接合作格局。
第二节 推进深度融入“双区”产业链供应链
创新“双区”建设产业转移承载地。积极用好政策引导、市场机制和龙华对口帮扶机制,主动对接“双区”产业分工体系、资源配置体系,谋划建立与“双区”产业合作共建机制,充分调动政府和企业两个积极因素,引导“双区”产业供应链跨区域布局我县,吸引中高端企业的加工制造、成果转化环节转移到紫金,形成“双区总部+紫金基地”等产业合作共建新格局。
加大面向“双区”的招商引资力度。用开放的眼光、市场的途径,健全招商工作体系,提升招商工作专业化水平。探索“体制内+体制外”“专业化+市场化”“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等模式,打造一支面向“双区”的招商队伍。主动抢抓“双区”企业因疫情造成经济全球化受阻,开启近邻化投资布局的重大机遇,围绕两个园区产业布局和县域可开发利用的生态优势资源,开展精准招商,从“双区”引进一批竞争力强、关联度大、成长性好的产业引擎项目,加快培育新电子、新材料、新医药、新制造、新能源等产业集群。同步招引一批有实力的“双区”企业和投资商,开发特色农业、生态旅游、康养休闲、文化传播等领域产业,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
加快推进产业共建。充分发挥深圳龙华对口帮扶、全面合作的优势,谋划发展“飞地经济”,尽快促成深圳龙华在蓝塘产业新城开展产业合作共建试验区,吸引更多深圳产业转移项目入园建设。加强紫金与河源多方位的协作,加深与“一核”的融合,提升紫金产业发展的力度和厚度。支持河源市实质推进深河特别合作区建设,争取将合作发展经验和相关政策推广应用到紫金,促进形成“一区多园”合作模式。
第三节 主动对接“双区”创新体系
积极对接“双区”创新资源,推动谋划建设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延伸区。建立科技创新区域合作机制,搭建一批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供需对接平台,吸引“双区”创新要素向园区和平台聚集。重点强化与广州、深圳、香港等大湾区科技发展核心城市的科技合作,积极融入“双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遴选一批具有知识产权、技术成熟度高、产业化前景好、适于本地转化的重大科技成果到紫金县实现产业化,构建“广深港澳孵化,紫金对接转化”的创新格局。加快对接深圳、广州科技成果转化数据库,拓宽与“双区”科技资源、重大项目和重大平台的信息共享渠道。加强与大湾区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的互动交流,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紫金流动集聚。
第四节 积极推动体制机制贯通融通
推动各类要素自由流通。着力强化与“双区”体制机制“软联通”,推动与“双区”经济运行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探索建立统一的区域市场规则体系,促进人员、货物、信息、资本等要素高效便捷双向流动,更好承接大湾区城市功能疏解、产业资源外溢、社会服务延伸。深化民生领域合作,加强与湾区城市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人才培养、乡村振兴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弥补发展短板,提升紫金的比较优势、发展潜力。
构建同等“双区“水平的政策体系。对标“双区”政策体系,学习借鉴深圳、广州等先进经验,重点消除与大湾区在城市管理、营商环境、投资便利化、养老服务、医疗保障、职业资格互认等领域的标准和管理方式差异,共同构建互联互通的政策环境、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全力对接、服务、学习深圳实施综合改革试点,找准我县当前各项改革工作与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改革试点的结合点、着力点,在产业共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区域环境保护、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完善机制、深化合作,探索建立区域互动、优势互补的改革联动机制,提升我县全面深化改革新动能,打造具有紫金特色的改革品牌。
第八章 全速建设四大发展平台,开拓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全力抓好重大平台建设,谋划推动重大项目落地,坚持产城融合、错位发展、高端发展、创新发展,坚持统分结合、机制措施与项目落地结合,开拓紫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第一节 打造产城融合的紫金范本
积极将紫城工业园申报认定为省级产业转移园(含南部片区蓝塘产业新城),高质量做好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完善园区功能区建设,构建“一心、四轴、六组团”的空间结构。“一心”即综合服务中心,以科技研发、文体活动、行政办公、公园绿化、品质居住等为主要服务功能;“四轴”即工业大道产业发展轴、金山大道生活服务轴、规划二期南北向交通联系轴和规划三期南北向交通联系轴;“六组团”即指由两个工业产业组团、两个居住组团以及两个商贸组团所组成的六个功能组团。推进园区提质扩容,加快完成首期公共服务商业区、体育馆等主体工程建设,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完善园区配套服务。围绕电子信息、新材料和电商物流等主导产业,加强与深圳龙华区的产业合作共建,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着力引进一批粤港澳大湾区高端优质产业项目,提高园区产业规模。力争完成二期5.8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园区开发建设与县道、省道、国道、高速公路及县城扩容提质相衔接,谋划推动一批配套住房、娱乐、健身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实现与主城区一体化发展,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
第二节 创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
全力加快蓝塘产业新城建设,创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快节奏、高起点推进蓝塘产业园规划实施,严格管控园区规划用地,为紫金南部重镇打造产业新城留足发展空间。严格制定发展导向,拉高亩均效益、环保、投资强度等准入门槛,研究出台企业入园后的动态监管制度。重点抓好首期起步区开发建设,加快金盛兰优特钢项目建设,推进投产运行。围绕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三大主导产业,对接院校智力资源,承载湾区转型产业,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定向招商,引进超亿元的高端优质项目,拉长产业链,全力打造“三大产业主板块”,促进产业聚集发展。新材料板块主要以金盛兰优特钢为龙头,重点发展优特钢和相关联的配套产业;先进制造板块重点承载大湾区转型产业,主要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制造、医疗器械制造等;生物医药板块重点发展医药产品研究与开发、生物医药、创新药物和医药服务,壮大医药制造产业规模,延伸发展医药物流、医药展贸、医药服务和医药产品消费等产业。力争完成首期6.68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征地拆迁、场地平整、市政道路、市政管网、道路绿化、照明、通信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提升园区接纳能力。
第三节 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推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依托优越自然条件、良好生态资源和“茶罐子”产业基础,连片打造紫城、龙窝、南岭等茶产业辐射圈,构建“一核、一带、四圈、八点”的产业园区空间格局,完善生产、加工、物流、研发服务等功能,延伸发展茶产业链,做强茶产业。做好产业园的道路、供电、供水、通讯等公共配套,打造广东高山名优茶叶生产示范区。以入选全国茶业百强县为契机,进一步加强紫金茶品牌建设,推动“紫金蝉茶”创建国家地理标志商标,把紫金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蜜香茶之乡”。吸引国内外农业龙头企业进驻,投资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优质大米、大棚蔬菜、特色水果、南药等生产基地,重点推进瑞佳、东瑞、深河等大型现代化生态养场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农旅融合发展,倾力打造紫金客茶谷、承龙茶旅基地、金丰号客家茶庄等一批三产融合示范园。创建省级农业科技园和一批更高水平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一批省级以上的特色化、专业化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第四节 打造城区发展新高地
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调整城南新区控规,编制竖向规划。加大土地储备力度,推动新区滚动、良性发展;充分发挥交通带动作用,把新过境大道建设成为城南新区主要经济轴线。科学谋划山水功能廊道,力争5年内完成城南新区4平方公里范围内市政道路、水电管网、绿化、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新区城市功能。加快推进”三馆一中心”、九年一贯制学校等一批民生项目和高端住宅小区建设进度,推动“时光紫金”“国际商贸物流城”等文旅综合体、高端专业市场融合体落户建设,引导国内外知名金融机构入驻,把新区建设成为一个集文化休闲、商业办公、居住配套于一体的山水活力新区和紫金CBD。
第九章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紫金
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打好生态文明建设持久战,巩固提升生态优势,建设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土更净、空气更清新的美丽紫金。
第一节筑牢绿色发展屏障
构建高质量生态空间格局。实施最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处于全省前列。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持续推进县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统筹布局和优化提升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建立完善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三线一单”,坚持“面上保护,点上开发”原则,建立全域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重点保护水源涵养区和生态保障功能区,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一体化系统治理和修复工程,努力构建山青水绿的美丽紫金,为河源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展现紫金担当。
筑牢河湖水生态屏障。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持续开展“清四乱”“五清”“清漂”专项行动,确保境内东江、韩江28个断面水质全面达标。持续推进白溪水库、响水水库等水源保护地综合整治,保持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Ⅱ类标准以上。开展河湖碧水保优行动,推进河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完善秋香江56公里、柏埔河18公里治理工程建设,持续改善我县流域生态环境。高效运行整县(镇、村)污水处理PPP项目,确保县域工业、生活污水达标排放。加快推进县城污水处理厂二期、紫城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建设及老城区病旧管网升级改造;全面完成入河排污口的整治工作,确保地表水质优良率比例达到100%。推进凤安省级湿地公园项目建设。
筑牢蓝天绿地生态屏障。强化区域环境保护和监测。实施大气环境质量精细化管理,狠抓“降尘、管车、治污、禁烧、控放”等专项行动,推动高能耗行业烟气超低排放改造;全面推行建筑施工清洁生产,加强建筑场地扬尘管理,确保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上级考核目标要求。有序推进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和土壤污染源头综合防治,重点推进天鸥矿业有限公司废水与尾矿库综合整治工程,大力整治机制砂行业无序发展乱象。加快生产矿山升级改造,实施废旧矿区复绿。加强化肥农药养殖等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涉重金属、塑料行业污染管控。大力推动垃圾、危险废物、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2021前建成城区建筑余泥渣土受纳场项项目,2025年前开工建设紫金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
筑牢森林植被生态屏障。构建一山一长、一林一长责任体系,设立涵盖全县森林及绿化区域的县、镇、村三级林长工作体制。实施新一轮绿化紫金大行动,积极推进桉树林退出和改造工作,完成中央财政森林抚育54.67万亩,高质量水源林(水土保持林)抚育16.62万亩、建设5.52万亩,争取至2025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7%。持续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建立生态管理机制,大力提高管护水平,打造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监测常态化、社区和谐化的自然保护区。加强宣传和执法检查,严惩非法捕杀交易食用野生动物行为,维护生态平衡。加快建设上义省级森林小镇,重点推进6个绿美古树乡村,11个自然保护区、9个森林公园、11个自然保护区科考、客茶谷至鸡公嶂森林公园的自然科普教育长廊、3个穿山甲保护地等项目建设。
第二节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按照国家及省市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二氧化碳达峰、碳中和的总体部署,明确我县中长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思路,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分解工作任务。加大我县能源、重点高耗能工业碳排放总量控制力度。积极开展节能监察工作,推动能源、重点高耗能工业行业实施清洁生产改造。深入开展节能宣传工作,鼓励居民践行低碳理念,积极探索社区低碳化运营管理模式。
加快建设绿色生产体系。健全落后产能出清机制,推广节能减排技术,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进一步降低能耗强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聚力培育发展“绿色茶园+茶文化传播”“旅游+绿色农业”等生态旅游新业态,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助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行“招商选资”,大力引进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生态环保型企业,培育绿色新动能,助力高质量发展,打造绿色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坚持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抓好矿产资源、产业废物、废旧资源三大领域资源综合利用。以创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为契机,鼓励企业投资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项目,重点推进河源嘉德利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废钢铁回收加工配送项目等重大项目建设。
第三节倡导绿色环保生活方式
推广低碳出行方式。积极发展绿色出行,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消费,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充电桩、换电站,强制新建住宅小区、大型公共场所按规定的比例配套充电桩建设。优化布局县域公共交通体系,不断拓展公共交通网络,推进公共交通系统低碳建设,打造绿色智能公交枢纽。支持发展网约巴士、共享汽车等个性化出行方式。搭建“自行车+步行”的慢行交通体系,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倡导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
推行绿色生活方式。积极推广绿色建筑、绿色智慧住区建设。大力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建立完善垃圾回收利用体系。建立健全塑料制品长效管理机制,有力有序有效治理塑料污染。营造绿色消费环境,提高绿色消费意识,引导公民自觉抵制“白色污染”和过度包装,鼓励使用再生产品、绿色产品、能效标识产品、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构建绿色消费市场,组织流通企业与绿色产品提供商开展对接,促进绿色产品销售,拓展绿色产品农村消费市场。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创建、节能减排行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推动形成人人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四节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健全绿色发展法规政策体系。完善体制机制,强化源头治理,形成工作合力,为推动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紫金提供有力制度保障。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强化环境保护、节能减污降碳约束性指标管理,探索用水权、用能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持续深化生态环境保护“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理顺县、镇、村一体化管理机制。开展跨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合作与交流,全面贯彻落实东江、韩流域省内生态补偿机制,争取省财政逐年提高对我县的生态补偿转移支付。
加强生态支撑平台建设。加快建设我县生态环境智慧管理平台。重点建设森林、湿地、生物多样性等监管平台,提高林业资源监测能力。加快搭建“智慧河长”信息管理平台,推进我县河湖资源系统化、智能化和科学化管理。提升水环境监测能力,重点建设我县重点河流和饮用水源地自动监测系统,完善辖区内东江、韩江流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联动机制,健全供水水源水质监测预警体系。推进生态环境能力标准化体系建设,提升我县生态环境监测、监察执法、辐射环境监测、土壤监测、宣教信息等生态环境治理能力。
第十章 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培育发展新引擎
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升紫金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完善创新服务体系,打造服务河源、链接湾区的科技强县。
第一节 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鼓励行业龙头企业牵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同设立新型研发机构或重点实验室,联合开展科技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大中型工业骨干企业建立国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力争到2025年,建立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个;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省级农业创新中心1家、市级农业创新中心27家。农业成果推广的覆盖面争取达到92%以上。全县产业结构层次有较大幅度提升,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
筑建系统创新平台。围绕国家、省、市重大战略需求,建设系列创新平台载体,重点加强省市级以上创新平台建设。争取在电子与信息、先进制造、现代农业、医药健康等领域新建一批级以上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创新平台。促进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创新模式的支撑平台发展,打造一批创新创业、线上线下、孵化投资相结合的众创空间、孵化器和加速器。探索社会资本以融资租赁方式建设具备技术放大、成果熟化、人才培训、市场运营、测试论证、政策咨询等综合服务功能的中试基地。
第二节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推进高新技术研发应用。紧跟国际科技前沿,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产业化应用。鼓励企业与粤港澳大湾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针对制约紫金重点产业发展的节能环保技术、新材料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农业技术等薄弱环节开展技术攻关。推动在紫城工业园建立研发实验室,开展行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承担国家和省、市重大科技项目。探索建立“需求方出题、科技解答题”新机制,推动组建若干个“创新联合体”,有效整合各部门科技、产业、人才等专项资金,实施“一技一策”突破关键技术。进一步加大科创资金投入力度,确保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提升。
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为核心,全面推进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支持企业、技术中心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灵活多样的协同创新。围绕紫金县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材料、新能源等主导产业加快建设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培育形成产业特色鲜明、规模集聚显著、创新能力突出、创新服务链完善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密集区。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支持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立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开展协同攻关和早期研发。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谋划与中山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华南理工大学成果转化办公室合作,有效促进国内外科技成果在紫金转移转化。加强与广州、深圳科技成果转化数据库对接,拓宽科技资源、重大项目和重大平台的信息共享渠道,加快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大湾区科技成果在紫金转化落地。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项目,加快建设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拓宽科技成果转化渠道,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外各类科技会展,通过实施成果转化项目、组织参加高交会、科技博览会等形式,构筑成果转化平台。加快培育和发展技术转移示范企业、示范机构、市场化科技成果转化经纪人。
第三节 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
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精准培育力度,按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企业”全链条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持续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成长为上市公司。继续大力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发展工作,健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遴选一批具有基础和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企业,纳入高企培育库,给予有针对性的业务辅导和重点支持,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及税收优惠、融资支持等方面加大支持,不断提高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积极性。
培育民营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积极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工作,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纳入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库,加强对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挖掘培育,激励引导科技企业升级为高新技术企业。重点扶持和储备一批高成长性民营科技企业,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积极培育“朝阳”企业,每年遴选若干家在技术水平、商业模式、创新能力、创业团队和治理结构等方面表现出较强发展潜力的初创企业,予以重点培养。支持和引导中小型企业联合设立行业研发中心和研发联盟,增强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应用、转化和维护能力。拓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挂牌上市,加快创新型企业发展步伐。
第四节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加强人才培育力度。统筹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开发规划,加快培育重点行业、重要领域特别是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现代服务业、社会建设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型人才。依托紫金县技工学校,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教育”企业和实训基地,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高层次技能人才,为产业转型提供充足人力保障。围绕紫金县高新技术领域,策划具有吸引力的项目和课题,采取课题招标、技术合作开发、产业技术联盟等方式,定向发现、延揽各类人才。
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落实人才强省建设意见和三年行动方案,探索柔性引才模式,以“平台+人才”“项目+人才”“双薪双拼”等方式,持续引进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和科研团队。认真落实省“珠江人才计划”“广东特支计划”“扬帆计划”,灵活运用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培育一批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壮大我县专业人才队伍。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与重点企业对接平台,为人才供需精准对接提供支撑。谋划紫金县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造就更多一流的人才和创新的团队,培养优秀的青年人才。深入实施“博士硕士惠聚工程”,组织外出招聘、举办专场招聘会等方式,广泛发动企业、县机关事业单位等用人主体引进博士和硕士人才。
第五节 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业务领域的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应用,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实现服务水平现代化。制定出台紫金县人才引进办法,建立多指标要素的量化积分评价机制,对人才调动、落户实行统一政策、统一审核标准、统一信息管理。健全创新成果收益激励机制,完善创业投资服务体系,鼓励支持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实施企业家职称评审直通车制度,科技型企业家可直接申报高级(含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提高财政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比重,探索开展高层次人才税收补贴、住房补贴、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及奖励措施。
加强创新支持政策。继续深入落实好“省科创十二条” “省实体经济十条”“省民营经济十条”和“减税降费”各项优惠政策,落实《河源市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结合实际建立健全我县促进科技创新政策措施。落实技术改造事后奖补、购置新设备扶持奖励等政策。落实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支持企业创新的普惠性政策,积极开展企业研发准备金和创新券补助申领工作。全面落实对小微企业的帮扶政策,引导小微企业积极申领“创新券”。
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和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建立完善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创新驱动发展评价体系。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创新政府科技投入机制,优化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开展成果转化政策改革试点,积极探索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推进重点产业专利导航计划,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实施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优化激励创新的产权机制,完善专利保护制度,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形成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第十一章全面深化改革,打造开放型经济
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积极推进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保障要素顺畅流动,提高经济发展活力,构筑现代化建设的强劲动力。
第一节 加快建设“数字政府”
做好数字政府建设顶层设计,强化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推动政务数据上下贯通、左右联通,不断提升行政效率和服务效能。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构建统一安全的政务网;应用好市政务云、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成上接省市,下联镇村,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的“数字政府”系统。加快推进新政务服务中心、“智慧紫金”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完成电子政务外网IPV6改造,强化政务网络安全等级保护能力,保障各级政务服务平台信息安全。积极推行智能化业务办公,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加快建设大数据智能感知与可视化运营平台,强化全要素数字表达、大数据模型驱动、城市泛在感知与智能运营监管,打造县、镇、村(社区)三级一体的“数字政府”。
第二节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做好市级委托、下放行政权力事项承接工作,积极探索权责清单压减工作,推动简政放权纵深发展。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落实“全国一张清单”,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实现民间资本“非禁即入”和“平等待遇”。继续全面深入推进“证照分离”改革,持续开展“减证便民”行动,最大限度实现“照后减证”,破解企业“办照容易办证难”“准入不准营”的突出问题。推行“标准规范+信用承诺+事中事后监管”方式,除涉及公共安全、生态安全、公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外的领域,对通过事中事后监管能够纠正不符合审批条件且不会产生严重后果的审批事项,实行信任审批和告知承诺制。进一步优化业务手册等标准化材料,按照“能减则减”的原则规范提交材料清单,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缩短企业开办时间。按照“三集中一分开”要求,完善政务服务大厅功能,积极推动机构、人员、事权集中进驻综合性实体大厅。推行“一窗受理、并行办理”,实现企业开办信息推送、接受、结果反馈一体化。
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程序,全面实现审批流程、信息数据平台、审批管理体系、监管方式“四统一”,实现“一张蓝图”统筹项目实施、“一个窗口”提供综合服务、“一张表单”整合申报材料、“一套机制”规范审批运行。落实“用地清单制”,推进工程建设项目用地和规划许可“多审合一”改革,实行“一份办事指南,一次性收件,一次性审批”。推进“多测整合”,将建设用地审批、城乡规划许可、规划核实、竣工验收和不动产登记等多项测绘业务进行整合,推行告知承诺制和行政审批与技术审查分离。推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相关中介服务机构进驻省网上中介服务超市。
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加强政府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能,打造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精准服务重点企业,采取“一企一策”量身定制方式,针对性解决企业个性化需求。建立健全规范化、机制化政企沟通渠道,组织定期走访、情况通报、联谊交流。建立优化营商环境常态化建言机制,贯彻落实《广东省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暂行办法》,引导鼓励企业家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营造亲商、稳商、重商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三节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进一步深化县属国有企业改革,逐步实现县属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改革国有资产监管模式,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实现经营性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监管全覆盖。完善国有企业投融资机制,围绕县属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资产盘活、项目投资、产业升级等方面资金需求,拓宽企业投融资渠道,推动县属国有企业在“两地”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加快县属国有优质资产、核心业务、优势企业的重组整合,通过完善投融资机制等举措,做强做优做大县属国有企业。
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继续贯彻落实广东省“民营经济十条”,营造良好的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深入实施百家优质企业倍增计划,激励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着力推动一批优质企业加快壮大规模、提升效益。消除各类制度障碍、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持续推动减税降费,降低企业经营成本。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降低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综合融资成本,推动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健全清理和防止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营造有利于化解民营企业之间债务问题的市场环境。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保护民营企业家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大力弘扬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造就优秀企业家队伍。
第四节 完善要素市场配置体制机制
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开展低效土地二次开发利用,健全存量用地流转和闲置土地退出机制,对批而未供的建设用地指标进行异地置换盘活。加快建立城市更新项目动态管理机制,建立健全项目退出机制。规范和完善土地供给制度,健全低效企业市场出清机制,大力清理“已征未用”“已供未用”土地,保障实体经济发展和人才服务用地,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利用存量建设用地、批而未用土地,以及通过回购、收回、解除合同等方式盘活闲置土地,优先安排产业发展重点项目,保障中小微企业用地需求。积极向上级争取用地指标,确保产业新增用地需求,对必须使用新增建设用地的产业和项目,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优先安排用地指标,确保龙头企业提升和产业重大项目的用地需求。
推进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充分发挥金融杠杆和市场机制调节作用,引导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确保重点提升企业和重点项目建设的信贷需求。建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实施上市企业“培育计划”,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在“新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挂牌,规范金融市场的运行。健全风险投资权益保障和退出制度。引进培育天使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并购基金等基金发展,构建功能完善、全方位、多渠道、一站式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主动申请中央和省预算内投资、专项建设基金以及国家和省有关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为企业发展拓宽融资渠道。
引导劳动力要素合理有序流动。以建立城乡人口有序流动迁徙制度为导向,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吸纳更多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提升人事档案信息化水平,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建立城镇教育、就业创业、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推动公共资源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进一步探索和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引进以及选拔激励机制。研究调整各项人才政策认定条件,降低申报门槛,加大力度引进人才。探索设立紫金人才引进激励基金,支持建立完善人才引进的补贴、津贴机制,在政治、生活、经济待遇等方面给予倾斜,吸引高层次人才扎根紫金。
第五节 提高经济治理效能
提升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强化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优化经济社会发展政策,促进财政、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城乡、区域等政策协同配合。深化政府投资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加大政府投资统筹力度,编制实施政府投资年度计划,提高政府投资效益。完善经济政策制定和执行机制,用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政策,重视预期管理,提高监测调控的精准性、科学性,促进经济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内外均衡。对接国家和省宏观经济治理数据库建设,提升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辅助能力。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责,高质量推进审计全覆盖,确保中央和省、市重大经济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强财政资源统筹,推进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增强重大战略任务、重大民生和政府投资重大项目财力保障。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建立重大政策和项目事前绩效评估机制,优化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将绩效目标全面纳入项目库管理,并与预算编制管理同步布置、申报、审核、批复、公开;按照“谁支出、谁负责”原则,对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和预算执行进度实行“双监控”,促进预算执行与绩效管理深度融合;强化评价结果在部门预算编制和执行中的应用,实现绩效评价与部门预算的有机结合,促进财政资金的合理分配与有效使用。积极涵养税源,加强税收精准服务和规范管理,加强重点税种、重点行业、重点项目的税收政策宣传和纳税辅导,规范欠税管理,促进纳税人提升纳税义务履行能力。加大力度清理盘活政府资源资产,确保各类非税收入应收尽收。建立政府统一领导、财政归口管理、部门分工协作的政府债务管理工作机制,守住不新增政府隐形债务底线。积极承接省级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争取中央和省更多财税支持,增强财力保障,提高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
第六节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增强领导干部的开放意识,积极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切实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政治站位、担当作为,强化学习、探索创新,大幅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和本领。以充分开放的态度对接国际规则,推进各类市场主体平等,所有进入紫金市场的内资、外资均实行与本土企业同等的国民待遇;坚决走出封闭和依赖两个误区,以充分开放的态度对接国际规则,抓住发展是第一要务,大事大做、中事中做、小事小做,在各个领域持续扩大开放,切实解决好发展的问题。全面推行“互联网+便捷退税”服务平台,深入推进贸易便利化改革。提升人员出入境便利化水平。实施更高水平“走出去”战略。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走出去”。
第十二章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立足紫金优势,深入实施“双区”带动战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推进“三区”协调发展,带动镇村经济发展,增强发展整体性,构建城区、镇、村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第一节 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与管控
加快推进国土空间规划和实施。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治理,严格遵循“一张蓝图干到底”的重要思想,按照“融深”“融湾”的超前思维高质量推进国土空间规划,加快形成“中部产城互动核心发展区”“西部南部都市经济辐射承载区”和“东部农旅融合生态农业示范区”三大空间发展格局,在城区层面加强规划协同,健全空间治理体制机制,推进空间功能布局更加合理,社区布局更加协调。在镇村层面,以国土综合整治为平台,推进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综合修复,进一步实施基本农田保护经济补偿制度。
第二节 推动“三区”协调发展
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形成“龙头带动、两区支撑、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县域经济新格局。强化“中部产城互动核心发展区”的引擎作用,重点推进老城区提质发展,加快城南新区与紫城工业园融合发展,打造以产兴城、以城促产的产城融合示范区,带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西部南部都市经济辐射承载区”重点推进蓝塘产业新城建设,抓好蓝塘城乡融合发展省级试点工作,提升发展九和“温泉+”产业,打造县域经济发展新增长极。“东部农旅融合生态农业示范区”重点推进茶产业基地和苏区红色革命旧(遗)址群、中坝孙中山入粤始祖开基地以及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巩固拓展“绿色+”“茶园+”“红色+”等产业优势。积极推进“三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居民在“三区”高效便捷流动,推进生态优势产业转化,推动“三区”优势互补,形成以功能区为引领的差异化协同发展新格局。
表3 紫金县各镇“十四五”时期发展思路
第三节 全面提升城区功能品质
推进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围绕紫金县域总体发展定位,提升中心城区综合服务功能,构建 “一环、一带、两轴、四片、多廊道” 空间格局。“一环”即翡翠绿环;“一带”即秋香江生态滨水活力带;“两轴”为东西向金山大道主拓展轴与南北向安良大道次拓展轴;“四片”即按空间区位分布的中部片区、西部片区、东部片区、北部片区;“多廊道”即多条联系秋香江与外围翡翠绿环的生态廊道。高标准推进秋江小区等老旧城区改造,提升城市现代化气息。加快推进永安大道南道路、大坝桥至佑文中学道路、城东桥经恒福花园至大坝桥等一批市政道路改、扩建工程,加快打通秋香江两岸断头路,全面提升城区畅通水平。加快推动千家寨生态公园二期、城西生态公园、赖屋坪生态公园、“碧桂园·七木湖”等项目建设。结合秋香江紫城段碧道,建设城区滨水生态景观工程,扩展市民休闲健身空间,提升城区品位。加快建设城西沿江两岸市政道路工程,加大城西林田片区开发力度,提升县城主入口形象,促进紫城工业园与县城主城区融合发展。高质量推进城南新区规划建设,优化功能布局,突出新区特色,打造富有活力和客家特色的文明县城、魅力县城。
加快城区基础和公共服务配套。加快推进城市道路、供水供电、管道天然气、园林绿化、防洪排洪、网络通信等市政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城区污水管网改造工程等建设,推进老城区规划、改造,逐步提高城区承载能力。全面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加强公共停车场、道路交通信号灯、隔离护栏等道路配套基础设施,提高城区道路的通行能力,逐步缓解高峰期道路交通压力。以重大城市综合体和产业项目为抓手,积极推进“三馆一中心”、时光紫金、国际商贸物流城等公共服务设施工程建设,着力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商业综合服务、旅游接待服务功能。加强城市历史文化元素的挖掘、保护和利用,全面提升城市内涵品质。
第四节 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就业,配套落实教育、医疗、社保、就业等公共服务政策,提升城镇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农民工在改善生活、积累财富、促进发展、抚养子女及赡养老人等方面的能力。健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加强和完善人口统计调查,全面、准确掌握人口规模、人员结构、地区分布等情况。力争至2025年,常住城镇人口化率达到60%。
加快推进中心镇和特色小镇建设。以省级城乡融合试点和蓝塘产业新城建设为契机,积极探索推动城乡产业发展协同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民持续增收体制机制,为全市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紫金样板。加快推进蓝塘县域副中心和中心镇建设,围绕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产业设施提质增效等方面,推进蓝塘镇新型城镇化发展。统筹相关专项资金推动龙窝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镇区建设空间,建设产业融合、特色鲜明、人文融合、宜业宜居宜游的中心镇,把龙窝镇打造成为东部茶旅融合发展示范区。以乡村旅游、康养、温泉、体育文化、红色文化、森林氧吧等主题,推动凤安、敬梓、九和、黄塘、苏区、上义等镇创建特色鲜明、市场驱动、健康发展的特色小镇。
加快建设美丽小城镇。提高各镇圩镇规划建设、服务管理精细化水平。推进各镇圩镇公共服务、环境卫生、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加强历史文化元素的挖掘、保护和利用,全面提升小城镇内涵品质,使小城镇更健康、安全、宜居和充满活力。支持凤安、瓦溪、水墩、苏区、九和、上义等镇实施圩镇提质扩容工程。
第五节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提高规划的资源配置水平。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以及其他相关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建立覆盖城乡全域的基本规划体系。科学合理地规划老城区、新城区、重点镇、中心村,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发挥带动作用,努力做到各项规划相互衔接。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补齐城乡公共服务短板。优先发展农村地区教育事业,促进各类教育资源向乡村倾斜,全面实施农村学校达标建设,不断增加城乡优质学位供给。健全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乡村医疗卫生人才和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建设。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资源重点向农村倾斜,提高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完善城乡统一的社保制度,加快实现各类社会保险标准统一、制度并轨。
第十三章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紫金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推动“两个文明”协同发展,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凸显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节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之成为人民群众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指南。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全面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广泛开展好家风、好家训、微文明等道德实践活动,提高全民思想道德文化素养。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引导人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提升城乡文明水平。坚持以文明创建为抓手,加强宣传造势,稳步实施“创文”专项整治提升工程,加快补齐精神文明建设短板,全面实施新时代紫金精神文明建设提质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创建广东省县级文明城市。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整合现有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建设,融入红色和客家文化,常态化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抓手,加大文明村镇创建力度,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确保公民道德教育融入家风乡规。进一步加强农村文明礼仪教育,深挖优秀传统客家文化和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组织实施党员干部“乡风文明我先行”等系列活动,以“七个先行”为引领,全面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第二节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文化硬件设施建设,实现县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加强镇级文化站的建设和升级,实现镇文化站二级站标准建设全覆盖;全面完成行政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等级提升工程,构建标准化、均等化、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城镇“十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继续做好县、镇、村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工作。推动融媒体事业发展,重建广播电台,恢复广播节目播出,建立数字广清一体化网络系统。建设乡村应急大喇叭广播系统,利用广播电视资源,建设形成统一协调、上下贯通、可管可控、综合履盖的广播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经费保障水平,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的运营和管理,强化全县公共文化服务联动作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效能。
推动重大文化项目加快建设。加快推进“三馆一中心”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三馆一中心”设计。推进周边包括市民广场、“四•二六”纪念广场、图书馆前广场、山体公园及市政道路套设施建设。推进“时光紫金”项目落地建设,配合临近的“三馆一中心”,共同打造以山水绿廊为特色、生态智慧为理念、以创造城市山水休闲为目标、以文化为核心,构建集文化旅游、康体休闲、时尚生活、生态居住、亲子娱乐于一体的山水绿廊休闲游憩区。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购买,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市场化水平,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有效路径,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进入公共事业领域。推广公共文化设施的社会化运营,探索引进专业机构运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镇、村文化站。鼓励镇、村(社区)发动社会捐赠,利用有联系的企业、书商和热心于文化公益事业的个人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鼓励企业或单位开展文化帮扶,动员社会力量推进公共文化发展。
建设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服务设施数字化发展,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将智慧导览系统,AR技术、VR技术、全息影像、三维模型等多种最新展示手段融入到博物馆、图书馆和文化馆等的升级改造中,以静态、动态、活化等多种展示方式,打造智慧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
第三节 传承弘扬传统文化
加强历史遗迹保护。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和传统村落等历史遗迹的保护力度。做好传统民居类文物保护单位维修工作。建立健全历史文物保护责任体系,加强文物安全执法力量,使文物得到有效保护。加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遴选一批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历史遗迹,对其进行数据测量、文字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并深度挖掘其历史价值和意义,申报一批县级、市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加强红色遗址保护与革命传统教育。进一步推进苏区镇革命旧遗迹群等红色遗迹的修缮工作,重点推进苏区镇整体打造红色特色小镇项目。加快推进苏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龙窝镇红二师、红四师会师旧址公园、县城革命烈士纪念碑和刘尔崧纪念馆改造等项目建设。构建革命传统教育长效机制,建立中小学生定期参观博物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长效机制。
加强非遗传承与保护。做好非遗项目保护和利用,做好花朝戏、木偶戏、客家山歌、纸马舞、春牛舞以及蒲米、椒酱、铁锅、竹壳茶、牛肉丸、八刀汤、伯公坳凉粉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的保护和利用。“以老带新”做好花朝戏传承工作,鼓励举办民间花朝戏演职员培训班,推动花朝戏传承示范点建设,提高群众花朝戏演艺水平,定期举办花朝戏艺术节暨文化旅游推介活动;积极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继续挖掘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组织申报一批县级、市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继续挖掘黄腊石、紫金玉工艺赏石文化资源,举办赏石文化节,打造紫金赏石文化品牌。进一步推动书法、绘画作品展览等活动,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紫金籍书画家作品展》的筹备工作。加强非物质文化资料编印。
推进古村落活化利用。加强古村落旅游开发,将古村落打造成观光、休闲、体验等为一体的度假旅游目的地。加强古村落艺术创作基地创建,提升古村落的整体文化层次。以成熟景区为核心,加强古村落旅游线路设计,专题打造“紫金特色古村落经典游”线路。重点推进水墩镇群丰古村落建筑群旅游开发。依托“互联网+”等新手段丰富古村落活化利用的内容,通过编制古村落图册,利用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向公众推介,进一步强化紫金古村落的形象和品牌。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古村落保护活化利用。促进古村落保护与居民生活改善有机结合。
第四节 创新文化产品供给
鼓励文艺精品创作。注重传统文艺作品精品创作,加强以花朝戏为重点的文艺作品创作和展演,每年完成创作(复排)一台大戏、创作2-3台花朝戏小戏;加快推动大型红色革命题材花朝戏《赤炮风雷》的创作和排演。加强文艺精品创作激励与保障,完善文化发展激励措施,鼓励创作出更多文艺作品精品,推进文艺精品工程、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施。建立对文艺创作的财政保障机制。
创新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加强文化惠民,继续开展花朝戏送戏下乡巡演活动,每年完成花朝戏进农村、进校园演出80场以上。开展“书香紫金”活动,开展送图书、送电影下乡、“非遗过大年”等文化进万家等活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低收入群体提供文化消费补贴,扩大文化惠民的覆盖面。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各镇利用新的文化设施开展文艺演出,图书阅览、科技培训、电影放映、展览展示、健身舞蹈、乡村春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
第五节 培育发展文化产业
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撑体系。做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研究编制《紫金县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好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路径、步骤、时机以及文化产业发展与其他区域、其他行业相互协调发展、互相促进等问题。建立和完善政府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制订和落实文化产业发展相关政策、措施,引导和形成良好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强化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尽快研究制定我县相关政策,强化资金、税收、信贷、土地等要素保障,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政策平台。
促进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做大做强茶文化产业,加大对紫金蝉茶市场体系建设的扶持力度,促进紫金蝉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利用网络电商、网络直播等互联网销售和推广平台,提升紫金蝉茶区域公共品牌知名度,打造有地方特色的金牌文化产业。促进赏石文化产业发展,充分挖掘我县黄蜡石赏石文化的内涵,赋予其更多的文化艺术色彩。充分利用现有观赏石资源,建立紫金蜡石展示馆,让赏石文化艺术惠及大众,促进我县赏石收藏、鉴赏、交易等方面逐步走向有序发展轨道。
壮大文化市场主体。加大文化企业发展政策支持力度,利用有关财政投入、金融扶持、行政规费减免、品牌提升、奖励激励、人才支持等方面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系列优惠政策,遴选一批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民营文化企业进行重点扶持。组织文创、旅游企业参加中国(深圳)文博会、广东省茶博会、广东省旅游推介会、河源文化旅游节、河源市乡村旅游推介会等文旅宣传推广活动。规范文化市场经营秩序,深入开展常态化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和专项检查,推进“扫黄打非”五大专项行动深入开展,确保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培育文化创新人才。加强文化创新人才储备,推进文化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人才准入机制,优化文化队伍结构。优化文体单位从业人员培训和业务职称考评工作,发挥文化骨干、文化名人、文化乡贤的积极性。组织一批优秀人才到高等专业院校培训,提升艺术水平。强化多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农村业余演出队伍、业余文艺创作人才的培训,努力培养一支懂文化、爱文化、爱人民的专业型人才队伍。构建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对文化领域作出突贡献和取得优秀成绩的文化人才进行表彰奖励。
第十四章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县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根本宗旨,以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为主线,着力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推动紫金教育全面振兴。
第一节 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普惠发展学前教育。促进学前教育普惠普及发展,推进城乡学前教育“5080”攻坚工程和学前教育科学保教示范工程,实现学前教育资源布局一体化发展。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公办幼儿园建设,全面落实配套建设幼儿园“四同步”政策,扩大公办和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着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规范办园行为。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补齐义务教育短板,巩固义务教育成果,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推进办学条件标准化,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完善县域内义务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制度,义务教育学校设备装备、师资配置适当向农村学校倾斜,促进城乡义务教育服务均等化;按照低年级就近入学、高年级相对集中的原则,加快调整优化中小学布局,提高办学效益。改革办学模式,探索和推动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联合办学,促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多元化推进教育资源供给,2025年前,新建公办九年一贯制实验学校、金山学校,改扩建蓝塘中心小学、紫城镇三中等一批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完善一批教育创现代化设施设备项目。加强对民办学校的资金和政策扶持,推动十二年一贯制民办学校尽快建成投入使用。至2025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8%。
推动高中教育优质发展。实施普通高中提升计划,加强高中学校标准化建设,提档升级,配套完善设备设施,实现教学质量逐年提高。深化普通高中教学改革,开齐开足课程。加强教材应用研究和教学方法改革,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开展普通高中分层分类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着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帮助学生把握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进一步优化普通高中布局结构,2023年前建成佑文中学投入使用,扩大普通高中办学规模,推动普通高中优质发展。
第二节 完善现代教育体系
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职教中心实训楼建成投入使用。完善实训设施,依托县中等职业学校,建立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社会培训等功能“四位一体”县级职教中心,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中职学校办学水平。推动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适应产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深度融合,大力开展“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产业融合”,大力推行订单培养,提高就业率,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等“双精准”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创建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
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健全社区教育网络,推进终身教育,发展老年教育。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搭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互衔接沟通的教育“立交桥”,构建层次多样、类型丰富的教育机构网络,形成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
重视发展特殊教育。加强专业化特教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对特教教师的补充力度,继续加大对特殊教育的经费投入,提高特教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加强普特结合,推进融合教育发展,建立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的教育安置方式,力争让每一个残疾少年儿童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重点推进紫金县博爱学校建设,积极推进特殊教育学校达标建设。
第三节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加强和改进继续教育工作,加强教研队伍建设,促进教育领军人才数量、质量全方位提升。加强校长队伍建设,落实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开展提高培训和高端研修,提升校长办学治校能力。深入推进县域内校长交流轮岗,实行校长任期制管理。推进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引导校长集中精力提高办学质量。
加强区域教育合作。抓住广东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机遇,聚焦教师队伍建设和公办优质学位供给两大问题,加强与深圳市龙华区教育部门,广东白云学院、惠州城市职业学院等学校交流合作,以跨区域集团化委托办学等形式,实施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教育帮扶,加快教育“融深”“融湾”,推动我县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第四节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切实加强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以更有力举措深化教育“放管服”改革,理顺县、镇两级政府管理职责,构建边界清晰、权责匹配、和谐联动的现代教育治理共同体。探索实施农村教学点“学生不走,教师走教”的“流动学校”试点工作。研究解决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统筹调整教师编制的办法,建立健全机构、编制动态调整和管理评价机制,进一步提高机构、编制、资金使用效益。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统筹优化县域内教职员资源配置和管理,落实学校用人自主权,提升学校自主管理效能。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构建多元教育评价体系,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
深化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建立完善教研员激励机制,鼓励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积极推动示范教研室建设,建立完善紫金县教育教学研究网,促进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资源共享。深化义务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严格执行中小学课程标准,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加强教学和科学技术教育,注重生存、生活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加强体育、艺术、卫生等薄弱学科教研工作,把以信息技术教育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列入重点教研内容。加强普通高中内涵建设,加强研究性学习和实验实践,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重视人文和社会科学教育,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
第十五章 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建设幸福紫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提高社会建设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第一节 全面推进健康紫金建设
加强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补足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明显短板。进一步延伸现有的县、镇、村三级疾控体系;健全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加大卫生健康应急物资储备;完善疫苗管理制度;加强疾控队伍建设,重点引进卫生检验、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建立高素质的疾控队伍,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2021年前,县中医院发热门诊、传染病区及转换病区项目建成投入使用。
提升医疗健康服务水平。创新卫生事业发展模式,推进重治疗、轻预防向预防为主转变,创建实施健康促进工程。完善卫生基础设施,推进县第三人民医院、县精神卫生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大力推广“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服务,最大化发挥医疗资源价值。进一步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实现区域医疗资源共享。探索推广城乡“家庭签约式服务”;探索建设“医养结合”综合服务试点。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医防协同机制。深化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改革,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动全民健身与健康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强职业病防治、传染病防治。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积极实施中医“治未病”工程,持续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县政府每年安排预算资金用于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提高医疗机构综合服务能力水平。至2025年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2.8人。
第二节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完善和提升体育设施公共服务效能。加快推进千家寨生态公园、县体育馆新馆、伟能体育中心、广东黄塘激流回旋训练场改建等项目建设。补齐体育设施短板,重点推进紫金县中小学游泳培训基地建设。做好体育活动器材的配置,实现县、镇、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上新台阶。进一步推进县、镇、村体育设施免费开放,配置充足的体育活动器材,组织开展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群众性体育活动,推动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化发展,实现体育公共服务场所接待人数持续增长。
加大群众性体育活动组织。推动群众体育活动社会化、生活化、多样化、科学化、制度化,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大体育活动和赛事举办力度和全民参与程度,实现体育人口稳步增加。举办紫金县第五届、第六届职工运动会,紫金县第十届运动会,配合教育部门举办中小学生相关运动会和体育比赛。进一步巩固激流回旋、田径、篮球、乒乓球等优势项目,培养优秀运动员,参加全市、全省、全国运动会,并争取好成绩。
第三节持续提高就业收入水平
普遍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原则,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工资水平决定及合理增长机制,让更多普通劳动者通过自身努力进入中等收入群体。落实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重点收入群体要素收入的路径。增加城乡居民经营性收入,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
多措并举促进就业创业。深化促进就业制度改革,建立覆盖全县的劳动力资源管理信息监测体系和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构建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标准体系。高质量推动“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大工程,加快实施“乡村工匠”“农村电商”“高素质农民培训”等重点工程,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施积极就业创业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加大对困难群体的扶持力度,切实做好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帮扶和公益性岗位管理工作;切实做好灵活就业补贴发放和管理工作。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和新职工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平台就业、网络就业、共享用工等新的就业形态。至2025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第四节 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保险体系。以“人人享有社会保障”为目标,进一步改革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至2025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0万人以上。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进一步提高参保率和保障水平。继续完善社会保障“湾区通”工程,提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水平。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全县医疗保障系统信息化建设,稳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待遇标准,不断增强基本医疗保险保障力度。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进一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确保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以上。
完善社会福利体系。坚持“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宗旨,推动社会福利受惠范围由孤寡老人、孤残儿童等特殊群体向全社会拓展,基本形成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体系。全面提高殡葬、婚姻登记、收养等福利项目水平。进一步完善民政福利设施,加快建设县养老服务中心,推动有条件的乡镇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提供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等综合功能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争取社区日间照料机构覆盖率达到90%以上;加快建设16个镇级公益性公墓及2个经营性公墓建设。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促进社会救助制度化、规范化,争取五年内建成1个社会救助站、1个未成年人救助中心。统筹城乡低保与农村扶贫紧密结合,继续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供养人员标准。扎实开展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扶贫等工作,提高特殊群体社会福利水平。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积极培育和规范社会慈善组织,鼓励社会力量举办社会公益事业。提高红十字会人道救助能力。
完善退役军人保障体系。聚焦服务、管理、保障三大主业,扎实、有序、有效地做好退役军人管理服务工作。推进成立县爱国拥军促进会,推动全县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星级示范创建,全面普及“枫桥式”管理服务模式。进一步加强对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的扶持。加强烈士纪念设施规划建设与修缮管理,重点推进县城革命烈士纪念碑和刘尔崧纪念馆改造工程。全力创建省级“双拥模范城(县)”。加强优待抚恤和军休工作。严格落实各项优抚政策。加强退役军人养老机构建设,对县光荣院进行重新选址规划建设,改善条件居住条件。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坚持“房住不炒”,贯彻落实房地产长效管理机制,完善市场与保障并重、租购并举、清晰稳定的住房供应体系。加快推进秋江小区改建,完善老旧小区改造政策,改善城市宜居环境,推进市政工程建设稳步发展。进一步做好公租房保障工作,积极探索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大力发展和培育公租房保障机制,全面保障“住有所居”。加强开发引导,保障市场供需平衡,引导房地产企业提升产品定位,推动形成高端、改善、刚需等产品区域互补,打造差异化的城乡住房保障体系,促成结构优化的开发格局。
第五节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贯彻落实人口长期发展战略,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加大对计划生育家庭的扶助力度,在社会保障、集体收益分配、就业创业、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予以倾斜,切实引导生育水平稳定在适度区间。调整优化人口结构,持续吸引和培养适龄就业人口,积极发展外源性劳动年龄人口,推动人口结构年轻化。全面提升人口素质,提高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和创新创业能力,争创人才红利新优势。至2025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省平均水平。
完善养老服务供给体系。继续深入推进养老服务“放管服”改革,推动社会力量成为养老服务业发展主体,加快形成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扶持、高端有引导的养老服务业发展格局。进一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基本养老服务制度,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积极探索农村特色养老模式。加强对困难老年群体养老服务的保障,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积极推动县老年人综合服务中心和蓝塘、龙窝、义容、中坝、黄塘等5个片区养老服务中心项目建设。
加强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定期巡防独居、空巢、留守老年人工作机制,积极防范和及时发现意外风险,完善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突出以经济困难家庭的高龄、失能和空巢留守老年人为重点服务对象,开展精准关爱服务。广泛开展关爱农村留守老年人志愿服务。鼓励低龄健康老年人为高龄、失能留守老年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探索建立志愿服务互助循环机制。
第六节 推动妇女、儿童、青年事业健康发展
促进妇女全面发展。实施新周期妇女发展规划。弘扬先进性别文化,认真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增强社会性别平等意识。健全完善维权机制,加强保障妇女平等就业权利、提高妇女参政水平、维护农村妇女土地权益、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等相关政策的出台和完善。建立健全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妇女群众利益诉求等维权工作机制,帮助妇女解决维权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注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妇女创业创新服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开展技能培训,助力妇女创业就业。优化农村妇女素质发展,扎实推进“农村妇女素质提升计划”,采取多部门联合的工作机制,分级分类开展农村妇女培训活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女农民。
支持儿童优先发展。实施新周期儿童发展规划。保障儿童身心健康,促进儿童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实现全面发展。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权利,全面提升儿童综合素质。完善未成年人监护制度,健全儿童保护与服务体系。开展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工作,全面推进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提升儿童食品用品质量安全水平,降低儿童意外伤害死亡率,加强儿童网络保护,加强留守、流动、困境儿童关爱保护。提升妇幼健康服务水平和普惠性托育服务水平,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
促进青年成长发展。推进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落实,努力构建具有紫金特色的青年发展体系,进一步优化青年成长环境,促进青年全面发展。深化“青年大学习”行动,积极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教育活动,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提升学校育人质量,支持学校建设共青团和少先队名师工作室。广泛开展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科技创新、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加强青年权益维护和预防犯罪工作,加大青少年法治宣传力度。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推动制定促进青年创业的地方性法规,落实支持青年创业的税收优惠和补贴政策。深入开展“展翅计划”,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和水平,支持培育学生科技创新社团。大力推进青少年活动中心等青年文化阵地和“青年之家”服务阵地建设。
第十六章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平安紫金
把维护政治安全摆在平安紫金建设首位。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把安全发展贯穿于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守住安全发展底线,筑牢现代化建设的安全基石,把紫金建设成为真正的“永安”县。
第一节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
提升保障国家安全能力。健全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人才体系和运行机制,强化制度建设,提升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完善中央到地方“一盘棋”应急响应和重大突发事件“四个一”应急处理机制。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深度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
增强国防动员基础能力建设。继续完善国防动员组织机构体系,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动员常态化建设。重点在交通基础设施、城市管网、电力电信基础设施以及重大信息化建设上,兼顾国防动员需求。加大重点公共区域人防设施建设。增强国防意识,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升级改造县国防教育训练基地。增强人民武装建设。做好双拥共建工作,促进军民融合发展。
提升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夯实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范围和主管监管部门保护责任。统筹网络安全检查和风险评估,常态开展监测预警通报,及时处置各类网络安全风险事件,建立健全关键数据资源管理制度,筑牢关键信息基础防护屏障。加强网络安全维护工作,深入开展重要数据和公民个人信息泄露隐患排查检查,严格规范对个人信息的采集、存储和使用,防止超范围收集、数据滥用和泄露,依法严厉打击针对和利用个人信息的违法犯罪行为,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广泛普及网络安全知识技能,增强全民网络安全意识,提升基本防护技能,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学安全、懂安全、重安全的良好氛围。
第二节 确保经济安全
保障粮食安全。严守耕地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实行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深入开展耕地恢复、补充耕地和撂荒地复耕工作,确保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保住人民的“铁饭碗”。加强粮食安全风险治理,全面提升粮食安全宏观调控水平和风险治理能力。扎实做好粮食储备流通工作,增强应急供应能力。进一步完善粮食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粮库的功能和储粮水平,保障储备粮安全。加快推进县4万吨库容粮食储备仓库项目建设。
保障金融安全。着力防范化解金融、债务领域风险,防范经济领域风险向社会、民生领域传导。着重做好防范处置非法集资、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等工作,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和金融风险防控机制,形成防控和监管合力。提高人民群众识别和防范金融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确保我县金融业平稳运行。
第三节 保障社会公共安全
强化安全生产管理。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格市场准入条件,加强安全生产监督执法,逐步实现规范化管理。加强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建设,健全风险排查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推行安全生产领域风险分类分级管控,严格企业安全生产条件,突出落实企业主体责任。进一步深化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突出危化品、治安、交通、矿山、建筑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治理,坚决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
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全面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和人民健康优先发展战。加快推动食品药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健全食品药品监管长效机制,严把食品“从农田到餐桌”每一道关口、药品“从实验室到临床”每一道防线。运用智能化科技手段,提升监管精细化、信息化、实时化水平,以严监管筑牢安全底线。加强食品安全标准管理,强化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全面推进药品信息化追测体系建设,对药品准入、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监管,杜绝防范假药、违禁药进入市场。加强食品药品安全性检验检测,突出抓好生鲜、冷冻畜禽肉类、水产品及其制品、进口冷冻食品的监管。强化部门监管责任,着力构建政府监管、部门协同、企业负责、行业自律、公众参与、媒体监督和法治保障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全共同筑牢食品药品安全防线。
消除地质灾害隐患。认真贯彻灾害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深入开展县域地质灾害排查、监测和治理工作。实施新一轮地质灾害综合治理行动,完成大型地质灾害点38处,中小型点174处隐患排除,重点推进黄塘黄屋嶂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安置工程。积极推进农村削坡建房风险点排查和整治,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保障生物安全。着力提升生物安全保障能力,建立健全生物安全监管长效机制。进一步理顺森林防灭火体制机制,压实管理责任,扎实开展巡山护林工作,筑牢森林防灭火管控防线,坚决遏制森林火灾发生。建立外来入侵物种监测预警及风险管理机制。持续强化“绿盾”自然保护地监督,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县域生态平衡水平。重点推进非洲猪瘟、松材线虫病、微甘菊、红火蚁、草地贪夜蛾等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
第四节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加快建立健全县镇两级应急指挥体系,完善安全生产监管、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事故灾害应急处置、应急物资等保障系统,加强重大危险源监控和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增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风险管理机制,加强部门之间防控信息通报,实施联防联控。建立动态监测预警机制,全力防范化解政治、经济、社会等各领域风险。探索设置以村、社区等为单位建立搜救工作站。加快推进县智慧应急管理指挥中心平台建设,提升应急指挥水平,加快装备一批应急抢险设备,提高救灾抢险能力。加大机构改革力度,理顺应急管理部门职责界定和归口划转、人员转隶等问题,打通应急管理“最后一公里”。
巩固提升消防能力。全面落实消防安全责任,提升社会消防管理水平,健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提升公民参与消防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全面优化消防安全环境,提升社会消防管理能力,实现消防智能化管理。加强消防教育和消防宣传,优化消防监督执法服务,加强社会监督。
提升气象监测预警水平。提升气象监测能力,基本消除气象监测盲区;建立无缝互联、数据互通、资源共享的省市县一体化发布平台,实现分区(乡镇)为单位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建设“互联网+气象服务”智慧气象业务系统,提高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监测预警能力,提高气象精细化预报预警水平。
健全应急救灾物资保障体系。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原则,健全工作机制和应急预案。遵循“综合协调,分类管理”的原则,逐步建立一套涵盖应急救灾物资生产、监管、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等多环节、全方位的综合协调机制,最大限度保障应急救灾物资需求。推动应急救灾物资保障的资源共享和供需衔接。开展应急救灾物资需求预测研究,坚持因地制宜,对应急物救灾资储备的方式、种类、数量、布局等进行综合评估,提高应急救灾物资储备的科学化水平。加大资金投入,切实落实县级应急救灾物资采购储备。加快推进应急和救灾物资仓库项目建设。
第五节 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深入推进公安打防管控工作。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六建”工作,推动扫黑除恶常治长效;全面推进“飓风”系列专项行动,严厉打击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电信网络诈骗、枪爆违法、传统“盗抢骗”、涉黄赌和食药环以及金融犯罪等多发性侵财犯罪,深入推进实施整治突出毒品问题三年行动计划;探索实施刑事侦查机制改革,建立全民反诈中心,加快推进电子物证实验室、声纹实验室建设,提高执法办案效能。加快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全面加强派出所“一室N队”和公安检查站建设,加强信息采集、接处警、巡逻防控等社区警务工作。
加强警务体系建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实施新时代公安派出所工作三年行动,全面推进以派出所为重点的基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紫城等7个派出所业务用房的改造和重建。加快推进警务训练基地、“雪亮工程”“智慧新警务”项目建设,不断升级和提高警务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加快派出所综合指挥室、办案区智能化升级改造。推进“四标四实”工作,推动警务网格与基础网格深度融合,打造基础信息采集应用工作“闭环”;全面铺开智感安防小区建设,拓展集人像比对、号牌识别、高清监控等为“物联网+社区警务”应用,构建全方位、自动化的基础信息感知采集网络。
第十七章 全面推进依法治县,建设法治紫金
坚持依法治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推动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科学化、精准化水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一节加强法治政府建设
推进依法行政。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不断提高政府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动改革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统筹配置行政执法职能和执法资源,最大限度减少不必要的行政执法事项。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推动法律顾问制度尽快覆盖县镇两级党委政府,保障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在制定重大行政决策、推进依法行政中发挥积极作用,建立健全重大行政决策跟踪反馈和评估制度,全面提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水平。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
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加强行政权力监督制度建设,构建各监督主体协调联动和紧密衔接的工作机制,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强化对重点部门和岗位的权力制约,对权力集中的部门和岗位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强化政府内部层级监督,加强行政复议决定的执行。加强和改进行政监察工作,完善纠错问责机制。加快推进政务公开,依法拓宽公开范围,完善公开程序,提高政务公开信息化水平。
第二节 全面建设法治社会
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化拓展示范性乡镇、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室)建设,加强基层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推动紫金县蓝塘司法所打造提升“中华第一所”。巩固深化法律服务普及化、平台融合一体化,加快实现公共法律服务智能化、精准化,发挥好公共法律服务在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中的作用,推进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全面升级,促进律师参与公益法律服务。贯彻执行省《关于刑事诉讼法律援助的实施办法》,做好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工作。依法推动社区矫正委员会建设,加强部门联动齐抓共管。
完善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继续深入推进实施“枫桥经验”实现矛盾不上交行动计划,巩固提升“五老一贤”调解法;大力加强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工作,加强调解员队伍培训力度;加大对个人调解工作室的扶持力度,积极打造调解工作品牌。健全多元化解工作体系,强化法律在化解矛盾纠纷中的权威地位,健全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机制。规范信访工作秩序,加强阳光信访、责任信访、法治信访建设。
广泛开展普法宣传。全面实施“八五”普法规划,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以民法典为重点加强全民普法,营造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深化法治建设四级同创,确保到2022年全县各村(社区)基本达到省级法治创建标准。
第三节 创新完善社会治理
完善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基本建成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自治组织为主体、集体经济组织为支撑、公共服务平台为载体、群团组织为辅助、社会组织为补充、民主法治为保障、公众广泛参与的“一核多元”基层协同治理体系。推进基层公共服务综合平台建设。健全村(居)民主自治制度,创新村(居)民共同参与的社会治理机制。稳妥推动村(居)“政经分离”改革,增强村(居)公共服务能力,实行社区服务中心社会化运营模式。坚持镇区领导干部驻点普遍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完善“两代表一委员”直接联系群众制度。支持群团组织参与创新社会治理和维护社会稳定。
完善全民参与社会治理模式。完善政府引导、社会组织带动、全民参与的社会协同机制。建立全民参与社会治理的项目化推进机制,打造全民参与社会治理项目集群。健全利益激励制度、专人受理举报制度等多元驱动机制。用好听证会、官方微博、网络问政等参与平台,不断拓展和畅通全民参与社会治理事务的渠道。
加强“信用紫金”建设。建立健全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整合对接各部门、各行业业务系统,实现全县社会信用信息互联互通,逐步实现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信用信息记录、整合和应用,建立政府、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信用信息联动机制。按照省市统一标准,组织建设完善我县社会信用基础库;加强对各部门信用信息录入的考核与监督,共同构建我县完整、真实、动态更新的信用档案及社会信用信息库。推动建立部门间联动响应机制,形成“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治理格局。
健全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加快本土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特色志愿服务队伍建设。改进志愿者的社会化动员和招募机制,吸纳专业人士参与志愿服务,推进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岗位化。建立社工机构独立招募志愿者、组建志愿团队的机制。推动“社工+志愿者”联动体系建设,培育一批志愿者领袖和联动服务品牌项目。
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运用科技手段和数据分析,提高对各类社会矛盾的发现预警能力,促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创新社会基层治理、深化镇村治理体制改革,大力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和资源下移。城市综合执法、公安、交通运输、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林业、市场监管、信访维稳、退役军人事务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加强部门联动形成合力,对城市脏乱差、违章建筑、交通违法、网络(电信)欺诈、破坏生态及自然资源、市场违法、信访维稳等方面进行深入持久治理,为我县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十八章 健全规划实施机制,保障实现发展蓝图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推动全县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广泛凝聚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更加有力地向前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一节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把“两个维护”落实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过程各方面。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头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务,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全面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决策部署,严格执行坚决落实“两个维护”十项制度机制,进一步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守“三个决不允许”。更加自觉运用习近平总书记教给的世界观方法论谋划发展、推动工作,完善“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工作方法,持之以恒实施“1+1+7”工作部署,用工作体现忠诚老实,用发展体现担当负责,用解决问题体现落实成效。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学习运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宝贵经验,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永葆初心与使命。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实施新一轮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优化提升“头雁”工程,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落实好干部标准,建设政治过硬、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完善人才工作体系,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四风”。深化运用监督执纪“七个看”和问责“六字诀”,统筹推进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察监督,加强政治监督,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深入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第二节 加强统筹协调
坚持“全县一盘棋”,正确处理好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关系,建立规划实施内外协调联动机制,强化规划实施的统筹协调。加强与上级政府的协调沟通,争取财政资金、发展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协调发挥县内各部门的职能作用,研究制定规划实施的政策举措,强化政策支撑,统筹协调规划实施。加强重大事项统筹协调,强化沟通合作,形成更加高效的工作推进机制,全县上下步调一致,齐头并进,共同推进规划实施,保障规划目标和任务落实到位。
第三节 加强要素保障
提升投资领域要素配置效能,完善“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的保障机制,健全“发改+财政、自然资源、国资+其他部门”的“1+3+N”重大项目联动机制,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社会投资活力。围绕规划实施和项目推进,加强资金、土地、政策等要素保障,优先保障和倾斜支持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和重大民生项目建设,加快解决项目推进建设面临的要素瓶颈。各部门群策群力,用足用活“一核一带一区”、海陆丰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的扶持政策,争取更多资金、政策、项目要素促进我县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四节 强化项目支撑
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以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带动规划实施整体推进,不断提升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强化规划目标实现手段,以重大工程项目为抓手,积极推进规划实施载体建设,加大对规划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和重大政策的推进力度,切实落实重大项目和工作指标体系。强化重大项目建设资金保障,做好项目用地、用林、用能、用水等要素保障,最大限度引导资金、土地等各类要素协同向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平台等有效投资领域集聚。
第五节 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加强规划实施评估考核。做好“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坚持与年度计划实施相结合,考核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完善监督机制。将规划实施情况作为政务信息公开的重要内容,及时公布实施进展,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探索创新公众参与形式,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及时公开规划实施情况,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发挥两办督查力量,对重要指标、重大任务、重大项目等执行情况进行督办。
附件:紫金县“十四五”规划重大建设项目表
投资单位:万元
文字解读:《紫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政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