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规划计划

紫金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发布时间:2018-09-23 来源: 本网 阅读人次: -
【字体:

  

  “十三五”时期是我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教育新跨越发展的重要阶段。为做好全县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根据国家、省、市教育部门和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结合我县教育实际,“十三五”期间,我县教育事业要全面实施国家和省、市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开拓创新,着力促进教育公平、着力调整教育结构、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发展基础和机遇

  (一)“十二五”时期教育事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二五”期间,全县认真贯彻落实《紫金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大力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扎实推进教育创强,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积极推进各项教育改革,努力提升办学水平,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十三五”时期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基础教育发展总体情况

  “十二五”时期我县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大力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普通高中和职业教育协调发展。2015年,全县有普通中小学334所(含临江、古竹,下同),其中高级中学3所,完中6所,初级中学2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小学(含教学点)300所;职业技术教育中心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幼儿园65所(其中公办性质幼儿园34所,民办幼儿园31所)。全县中小学校舍面积350.2841万平方米;全县幼儿园校舍面积13.3439万平方米。在校中小学生98220人(其中高中13543人、初中25391人、小学59286人);在校园幼儿22789人;特殊教育学校学生33人;中小学在编教职工7706人(其中小学4144人,中学及职高3562人);幼儿园教职工1894人(其中机关幼儿园教职工34人);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13人。

  2、九年义务教育实施水平得到巩固和提高

  狠抓义务教育“防流控辍”工作,对各校实行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并将考评结果列入各镇年度考核,确保了“普九”工作水平在巩固中稳步提升。“十二五”时期,义务教育水平得到巩固提高,均衡发展取得初步成效。全县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初中毛入学率基本保持100%的水平,初中毕业生升学率逐年提高,特殊教育得到长足发展,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5%。

  3、高中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高中阶段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紫金中学和“省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紫金县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优势起到明显作用,办学成果得到巩固和提高;紫金县中山高级中学办学条件进一步完善,办学水平得到提升,创建省一级中学工作扎实推进;农村薄弱普通高中撤并工作有序推进。2014年秋,中山中学、琴江中学、柏埔中学已停止高一招生,结合实际有序地将高一招生指标分解到县二中和其它高(完)中。

  2015年,全县高中阶段教育在校学生人数为3.1416万人,毛入学率从2010年的85.6%提高到2015年的92.6%,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含技工教育)在校生的比例为49∶51。普通高中优质化教育进程加快推进,教学水平评估和示范性普通高中创建工作深入开展,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含技工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启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在各类技能竞赛上取得优异成绩。

  4、学前三年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

  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学前教育结构得到优化,普及程度显著提高,在城乡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础上,迈出了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步伐。全县幼儿园在园幼儿由2010年的1.92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2.34万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从66.69%提高到88.38%。

  5、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十二五”期间,我县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得到大幅改善,全面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多方筹措资金3500多万元,实施拆除重建和加固维修34所学校37栋校舍共28499㎡,全面完成C、D级危房加固维修和拆除重建规划任务。分步实施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工作,大力推进创建“教育强县”和“教育强镇”工作。截至2015年,全县新建了校舍约14.46万平方米,维修了学校校舍和设施,改造了运动场,进行了校园三化建设等,装备了计算机室100个、多媒体室591个、图书阅览室、美术室93个、音乐舞蹈室93个、理化生实验室和小学科学实验室44个,同时还完善了学校卫生保健室、心理咨询室、体育器材室等设施设备,购置图书89.55万册,全县累计投入创强资金约6.1亿元,成功创建“教育强镇”18个(含临江、古竹),创建广东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331所和规范化镇中心幼儿园18所。全县完全小学、中学基本达到《广东省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的办学标准,学校校园环境大大改变,学校办学条件得到质的飞跃,学校之间、地区之间办学条件更加均衡,办学水平更加接近,基本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教育专网覆盖面不断扩大,全县中学、中心小学建立校园网,初步实现“班班通”,建立“OA办公系统”,投入189万元为全县中心小学以上的64所学校安装了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小学四年级以上基本开设信息技术课;省级基础教育资源网已经建成,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日益丰富。实现了学校信息交流、公文流转、经验交流网络化,教育资源互动共享化。

  6、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高

  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教师规模基本满足教育教学需要,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实施了山区教师岗位津贴制度,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教师工资福利待遇有新提高。校长后备人才库和骨干教师人才库的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进一步深化了人事制度改革,确立了“奖优惩劣、择优聘用”的竞争机制,逐步落实了校长、教师交流和校际帮扶政策。大学毕业生选拔制度进一步优化。五年来,公开招考了一大批应、往届高校优秀毕业生充实到中小学教师队伍。组织6.29万多人次教师参加培训,“小学教师专科化”、“初中教师本科化”进程进一步推进,小学教师大学专科毕业率达88%,初中教师本科毕业率达66%,教师队伍在学历、年龄、专业等方面结构比例更趋于合理化,教师整体业务素质和执教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目前,全县小学、初中、高中、中职教育的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100%、100%、99.03%和100%。

  7、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推进

  继续实施全县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考评制度,建立健全教育教学质量奖励机制,先后出台了《紫金县教师队伍管理规定》、《紫金县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考评工作方案》;积极推进教学教研创新发展,健全教改教研网络,转变教研服务方式。加大对中小学教学常规工作的督查力度,实行“飞行检查”全覆盖,促进了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实施中小学学业质量监测,组织开展各类竞赛活动,全面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效建立了“打基础、育特长”的管理模式。建立中学“县—片—校”三级和小学“县—片—镇—校”四级的教改教研网络。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继续推行新课标,大力实施“青蓝工程”,实验并推广“生本教育”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十二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二五”期间,我县教育事业虽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从规模、质量、水平和效益来看,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仍不相适应,与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事业的迫切需求不相适应。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结构规模不尽合理,城乡教育发展不够均衡,影响着教育的公平;二是教育投入与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仍不适应,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与省内教育发达地区仍有较大差距;三是师资队伍结构不够合理、个别学科的师资不足;四是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仍然制约着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十三五”时期教育事业面临的发展形势

  随着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教育发展也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前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的目标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这为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期望和新任务,因此我县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1.“十三五”时期,我县教育事业面临发展机遇。一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与实施,政策和资金仍将进一步向教育倾斜,为我县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建设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打造中国南方教育高地,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为我县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和经费保障。三是《广东省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2009-2020年)》和绩效考核办法,为我县教育发展注入强大活力。四是随着我县工业立县战略深入推进,由于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实用型、复合型中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增大,为我县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原动力。

  2.“十三五”时期,我县教育事业面临发展挑战。一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教育的要求日益提高。“十三五”时期,我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了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这要求教育应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快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全面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为我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更有力的人才保障和知识贡献。二是人民群众对接受良好教育的期待更加迫切。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呈现更加鲜明的时代特点。面对人民群众对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特色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强、对教育公平的程度备加关注的新形势,我县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教育发展,加快现代化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教育的优质化、多样化和均衡化发展。三是城镇化进程加快对教育发展的压力持续增大。随着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县城学龄儿童少年数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将面临新的需求高峰。妥善解决入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教育需求的任务更加艰巨。这要求我县要加快完善现代化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优质公共教育资源供给能力。

  二、指导思想与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创新,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享受优质教育的需求,努力把教育发展的成果落实到服务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我县经济建设提供更有效的服务和更有力的支持。

  (二)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大教育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增强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活力;进一步加大教育发展资金投入力度,扎实推进并完成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工作;进一步提高高中阶段普及水平,基本普及学前到高中阶段15年教育,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基本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构建满足区域需求、适应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趋势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成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育经费总量显著增加,绩效显著提高;教育体制机制充满活力,教育信息化水平实现新提高,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到2020年,全县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县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协调,学校布点更趋科学合理,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发展壮大,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三、主要目标

  (一)普及学前教育。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到2020年,全县在园幼儿达到27000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8%。基本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共同发展、办学条件规范、办园形式多样、结构布局合理、管理体制完善、师资队伍优良的学前教育体系。

  (二)基本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到2020年,全县实现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机会均等,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和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同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5%。

  (三)巩固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到2020年,巩固和提高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水平,全县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全面提高。

  (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到2020年,构建起满足人民群众需求、适应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县中等职业学校为依托,建立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社会培训等功能“四位一体”县级职教中心。创造条件,努力争取创建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

  (五)基本建成终身教育体系。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搭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互衔接沟通的教育“立交桥”,构建层次多样、类型丰富的教育机构网络,形成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到2020年,全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

  (六)基本建成一支专业化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到2020年,中小学按课程方案配齐合格的各学科教师;小学教师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比例达到95%以上,初中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比例达到85%以上,普通高中教师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比例达到10%以上;职业学校“双师型”、“一体化”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达到60%以上。

  (七)教育发展保障能力增强。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县级财政教育拨款占财政总支出达到规定比例。实现中小学实验室、图书馆(室)、学科专用教室标准化、规范化。加快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和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到2020年,全面实现“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实现多媒体教学进班级,基本建成全一体化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

  (八)教育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城乡教育一体化有效推进,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依法治教进一步推进,教育公平进一步促进。创建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按照创建要求及《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市、区)督导验收方案(试行)》(粤教督〔2012〕21号)的验收标准,扎实推进创建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各项工作。

  (九)教育科研水平进一步提升。加强教育科研工作,充实教研队伍,提高教研水平,完善县镇校联动的教育科研网络,打造一批特色学校,每年完成3个以上的市级以上教研课题项目。建立完善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研究机构,推动建立区域教研协作机制,有计划进行教学专题的研究,着力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力争全县每年有3个以上教育科研项目在市级以上获奖。

  (十)中小学德育工作扎实推进。构建和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德育工作网络,推进德育科研工作,推动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环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符合规律、有特色、可持续的德育体系。进一步发挥各级关工委的工作职能,强化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沟通协作。完善县青少年宫建设,充分发挥青少年宫校外教育资源的作用。

  四、主要措施

  (一)重点建设镇(村)幼儿园,加快普及学前教育。

  1. 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逐步把学前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畴,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与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加快实施第二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到2020年底,全县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8%以上。积极举办和发展公办幼儿园。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富余校舍举办幼儿园,把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办成普惠性幼儿园,落实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学前教育服务。

  2. 扶持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启动农村幼儿园建设工程,以政府办园、财政投入、公办教师为主,到2020年,全县省规范化幼儿园达95%,常住人口4000人以上的行政村90%办有村级幼儿园。基本健全以县城幼儿园为龙头,规范化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骨干,村幼儿园、幼儿班为基础的农村学前教育网络。

  3. 规范办园行为。加快推进规范化幼儿园建设,建立园长和保教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保教质量标准和监测评估体系。

  4. 推行科学保教方法。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推行科学保教方法,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保障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快乐健康成长。

  (二)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提升义务教育水平。

  1.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落实县城房地产开发配套建设中小学校规定,加大县城义务教育学校新建工作力度,结合县城城南新区规划,在县城南片新建1所小学,新建1所初级中学和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县城南片和城西片各扩建1所小学,迁建紫金县第二中学,着力解决县城义务教育学位不足和大班额问题。完善县域内义务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制度,义务教育学校设备装备、师资配置适当向农村学校倾斜,促进城乡义务教育服务均等化;按照低年级就近入学、高年级相对集中的原则,加快调整优化中小学布局,提高办学效益。改革办学模式,探索和推动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联合办学,促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2.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扶持力度。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计划,基本实现寄宿生一人一床,在寄宿制学校建设标准化食堂,定期监测学生营养和健康状况,完善家庭困难学生生活费补助政策。加强对农村薄弱学校的帮扶,提升农村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

  3.保障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建立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实现符合条件的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与当地户籍学生享有同等待遇。

  4.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进一步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完善普通学校接受轻度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办法。到2020年全县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不低于97%。

  5.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探索建立具有山区特色的教育科研体系,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合理控制教学难度,重视实践与创新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建立完善班主任负责协调各科作业量的工作机制,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加强教育教学管理,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鼓励有条件的学校积极开展小班化教学。建立以校为本、区域联动的教研制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鼓励学校特色办学,树立一批办学特色鲜明的学校典型。

  6.建设学校食堂阳光厨房,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分步开展学校、幼儿园食堂、厨房的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的管理,保障师生身体健康。一是分批开展河源市阳光厨房创建工作,到2016年底,各乡镇学校、幼儿园完成河源市阳光厨房创建工作。二是广东省示范校学校食堂创建工作,到2020年,全面完成广东省示范校学校食堂创建工作。三是严格落实国家有关食品安全的管理制度,抓好学校、幼儿园的食堂管理和校园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工作,保障师生身体健康。

  (三)发展优质高中教育,提高高中教育质量。

  1.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成果,不断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与高中阶段教育联动发展机制,切实抓好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建设工作;加快迁建紫金县第二中学工程;进一步改善高中阶段学校办学条件,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不断提高高中阶段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2.推动普通高中优质发展。深化普通高中教学改革,开齐开足课程。加强教材应用研究和教学方法改革,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开展普通高中分层分类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着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帮助学生把握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进一步优化普通高中布局结构,推进普通高中向县城和中心镇集聚,适当扩大普通高中办学规模,完善教学设施设备。充分发挥优质普通高中的示范带动作用,采取多种帮扶形式促进较薄弱高中提升办学水平,推动普通高中优质发展。

  (四)努力创造条件,提升成人教育水平。

  1.发展职业教育。加强领导,制定工作方案,积极争取上级及本级政府支持,保障职成教育经费的落实。建立健全县域职成教育体系,到2020年,构建起满足人民群众需求、适应现代产业的职成教育体系。以县中等职业学校为依托,建立集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社会培训等功能“四位一体”的县级职教中心。明确县职校发展定位,优化职校专业结构,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强化校企合作,进一步加强县职教中心实训基地建设。创造条件,努力争取创建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

  2.基本建成终身教育体系。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搭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互衔接沟通的教育“立交桥”,构建层次多样、类型丰富的教育机构网络,形成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到2020年,全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

  (五)创新评价体系,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深化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建立完善教研员激励机制,积极推进各学科各层次各级别的教育教学课题研究,重点奖励科研成果突出的教研员和教师。积极推动示范教研室建设。建立完善紫金县教育教学研究网,促进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资源共享。深化义务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严格执行中小学课程标准,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加强教学和科学技术教育,注重生存、生活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加强体育、艺术、卫生等薄弱学科教研工作,把以信息技术教育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列入重点教研内容。加强普通高中内涵建设,加强研究性学习和实验实践,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重视人文和社会科学教育,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严格执行课时计划和课程标准,控制合适的作业量和考试难度,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切实加强高考备考研究,提高高考质量,培育高素质人才。

  2.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符合规律、有特色、可持续的德育体系。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创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形成传承中华美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

  3. 加强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和国防教育。建立健全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中小学衔接的体育卫生艺术教育体系,实现“校校有特色,人人掌握两项体育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的目标。建立健全学生健康档案,做好幼儿园和学校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到2020年,全县农村中小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条件明显改善,全县中小学生基本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

  4.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规范义务教育教学和管理行为,促进学生活泼健康成长。建立科学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突出其发展激励和指导功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5.  完善学校、家庭、社区育人联动机制。充实家长学校教育工作,完善家校联系制度,通过家校合作平台,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形成家校合作、共创和谐教育环境的长效机制。依托社区教育体系,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加强组织协调,实现学校、社区、家庭互动,提高共建共育的整体效果。营造和谐安全育人氛围,进一步完善县青少年宫设备,完善学生校外活动专用场所。建立教育系统安全维稳工作长效机制,有效预防恶性治安案件和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加强学校安全管理,整治校园及周边环境,强化安全宣传教育,开展学校安全培训和演练,提高学校防护能力及学生自护自救能力;深入开展创建安全文明校园活动,努力推进“平安校园”建设工程,到2016年,完成全县中学、中心小学、面上规范化小学及镇中心幼儿园“平安校园”创建工作。

   (六)健全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1.优先保障教育经费。加大公共教育投入,坚持政府投入为主,鼓励社会资金以多种形式进入教育领域,建立完善多元化教育投入保障机制,确保教育优先发展。

  2.加强教育经费管理。坚持依法理财,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财务制度,严肃财经纪律。完善部门预算制度,健全教育经费管理机制,按照事权与财政相一致、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强化财政部门统筹、强化教育部门责任、强化学校管理。加强教育经费监督,健全教育经费审计制度、完善监督检查机制,强化经费使用全过程审计。完善教育经费绩效评价体系,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加强学校财务管理专业化建设,深化会计核算管理,完善经费使用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加强学校收费管理,规范收费行为。坚持勤俭办学,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学校资源,进一步推进节约型学校建设。

  (七)实施强师兴教发展战略,打造高素质教育人才队伍

  1.突出创新能力核心,切实加强学校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建设,通过举办每年不少于6场学校领导干部读书会、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等途径,切实强化学校领导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以及责任意识、大局意识、进取意识。努力探索学校干部队伍管理的新机制。逐步推行中小学校长公开选拔制度、竞争上岗制度和校长聘任制。实行中小学校长任期制,原则上每届任期为4年,一般任期两届。逐步试行校长职级制。建立学校领导干部有序交流制度。完善校长考核激励办法,突出工作业绩和群众公认度,实施年度绩效考核,并与绩效工资挂钩。坚持和完善校长持证上岗制度,至2019年,新任校(园)长普遍接受任职资格培训,持证上岗率达到100%。

  2.加大学校领导干部队伍的培养和培训力度。依托高校、党校、干部培训院校的优质干训资源,通过合作办学、课题合作研究、选派高校研修、赴国(境)外考察等方式,分层分类分期开展多种类型的学校领导干部培训和研究活动,周期内使所有校级领导干部完成90学时的集中培训。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派年轻校长外派跟岗学习锻炼。继续加强名校(园)长和名班主任工作室的建设,积极探索新方法、新内容,完善机制,充分发挥工作站的示范、引领和孵化作用,促使30名左右的年轻校级领导干部加快成长。定期开展校级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工作。创新后备干部选拔途径,完善后备干部培养机制,建立健全后备干部人才库,实行动态管理。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注重实践锻炼,创设跟岗锻炼、蹲点调研和上挂锻炼的机会和平台,促进后备干部快速成长。定期开展校(园)长论坛和管理创新专题研讨活动,积极引导学校领导干部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勤于思考。

  3.注重创新机制激发活力,健全和完善教师队伍管理制度。一是健全和完善教师编制管理制度。科学核定教职工编制。根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和各类学校、幼儿园不同培养目标的要求,严格教师编制标准和核定办法,增加总量,优化结构。中小学编制标准和幼儿园教师配备标准及总量将根据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学生生源、学校布局调整以及逐步实现小班化教学等情况,及时进行相应调整,并实行动态管理,实行按生师比与班师比相结合的办法核定教师编制数。编制使用将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适当倾斜。规范编制使用,着力做好新教师尤其是农村新教师补充工作,重点解决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以满足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二是健全和完善教师准入制度。严格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师职业准入和管理制度。完善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实施教师资格五年一周期定期注册制度。提高新教师的入职标准。新补充的事业编制的幼儿、小学教师应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新补充的中学教师应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每年有针对性地选聘3名以上硕士研究生加入高中教师队伍。建立完善新教师补充机制。坚持德才兼备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严格招聘程序,严把选人标准和质量。对新补充的农村和薄弱学校的教师,积极推行先到优质学校挂职锻炼1年,再回农村和薄弱学校正式上岗的培养模式。鼓励和吸引高层次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提升教师队伍整体学历水平。三是改革教师岗位管理制度。加大教师调配的统筹力度。以实行教师聘用(聘任)制和岗位管理为重点,合理配置教师资源。积极探索义务教育学校“县聘校用”的教师聘任与管理制度,促进教师逐步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引导教师在区域范围内合理流动。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控制标准在均衡配置教师资源中的导向作用。中小学校教师职务评聘,必须在核定的岗位结构比例内进行。四是健全和完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建立统一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务(职称)系列。中小学教师专业水平评价能体现中小学教师职业特点,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新要求,注重日常教育教学方法和艺术,引导教师努力追求“轻负高质”;注重教育教学一线实践经历和教书育人业绩,切实改变过分强调论文与科研的倾向。在制定岗位结构比例、评审条件等政策时,坚持向长期在偏远农村任教的教师倾斜。对出色完成支教工作、长期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在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晋升。城镇义务教育教师在评聘高一级职务时,应具备在农村或薄弱学校任教1年及以上的经历。民办学校教师在职称评审、表彰奖励等方面享受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权利。五是健全教师流动机制。加大教师流动的力度。在评选特级教师、名师名校长和评定高级职称等要向有多校任教经历的教师倾斜,原则上须具有2所学校的任职经历(不包括支教)。不断完善教师流动办法,鼓励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流动或支教。完善“城乡教育联盟”等组织方式,建立健全强校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定期选派骨干教师制度,推行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干部、教师上挂城市学校或强校制度,扩大优质师资资源的覆盖面。完善城镇中小学教师到农村学校定期支教制度。六是健全和完善教师考核与激励制度。学校对教师的政治素质、师德师风、履行岗位职责、专业发展培训等情况进行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奖惩和聘用(聘任)的重要依据。继续研究制定符合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考核办法。建立和完善重师德、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考核与激励机制。对在教学、管理等方面做出显著成绩和突出贡献的人员,将给予相应的奖励,不断激发教师的育人积极性和创造性。

  (八) 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

  1. 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到2020年,按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创建要求,全县中小学宽带接入比例达到100%,城镇中小学接入带宽不低于500M,其他学校不低于100M。100%学校能自行设计或依托上级公共教育服务平台,建成学校门户网站和教育教学管理平台,所有教学点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中小学网络多媒体教室占总课室比例不低于90%,100%教师配备专用教学用终端。

  2. 加强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建设。创新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校长、教师培训新模式,提高校长信息化领导能力、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有效整合,不断提升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创造学生探究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信息化环境,组织开展网络文化宣传活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网络道德、健康的网络行为和优秀的信息素养。大力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有计划地保障学校网络环境、录课和多媒体教学条件。到2020年,80%以上教师达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90%的教师及初中以上学生拥有个人实名制的网络学习空间。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活动参与面广,逐步形成本地化的特色应用活动、品牌项目,有效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和普及。

  (九) 加强教育督导评估,进一步推进依法治教。

  1. 加强教育重点治理。推进教育行风建设,重点治理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群众关心、社会敏感、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教师从教行为,树立教育良好形象。一是治理学校、教师有偿补课办班。重点治理教师或教师组织、要求学生参加校内外有偿补课办班,或者组织、参与校外培训机构对学生进行有偿补课办班。二是治理学校、教师违规收费。重点治理学校或教师违反规定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扩大收费范围的各种收费行为。三是治理学校、教师违规订购教辅资料。重点治理教师私自向学生推销或变相推销教辅资料、报刊,或暗示诱导学生到指定地点购买教辅资料;各学校征订教辅资料坚持学生自愿原则,不得突破“一科一辅”。四是治理教师体罚学生行为。加强师德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弘扬高尚师德,以言传身教感染和教育学生,严禁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2. 规范办学行为。一是规范校务管理行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实行校长负责制、全员聘用制和岗位责任制,坚持依法治校,坚持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民主管理学校。密切与家庭、社区的联系,建立社区教育管理机构。完善学校常规管理,健全管理规章,建立健全各种管理档案。二是规范招生行为。依法坚持义务教育免试划片免费就近入学制度,保障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强化中小学学籍管理,严格执行广东省中小学学籍管理规定,积极推行学籍信息化管理。三是规范办校办班行为。办学规模适度,控制班额,均衡配备教师,均衡编班教学,保障学生受教育权利,促进教育公平。四是规范收费行为。贯彻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各项政策,贯彻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实行校务公开制度,建立健全学校经费收支、资金管理制度,加强资产和校舍档案管理。五是规范教学行为。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定课程方案,落实课程标准,开齐课程,开足课时。重视信息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课等课程的开设,并纳入学生学业水平考试评价。确保节假日师生的法定休息时间。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六是规范教师行为。加强管理,依法施教,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科学评价教师工作。七是规范教材管理行为。严格教学用书管理,严禁向学生推销或变相推销教辅资料、报刊,或暗示诱导学生到指定地点购买教辅资料。八是规范学校安全管理。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加强教学安全管理,督促安全管理措施落实到位。加强门卫管理,建立学生宿舍安全管理制度,落实管理责任。加强校车管理,校车使用手续完备,制定并严格执行校车管理制度。重视健康教育工作,制定和实施健康教育、健康咨询工作计划,增强学生健康卫生意识,增加学生健康卫生知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3. 加强教育质量监测。建立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科学多元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发展制度,切实扭转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注重学生品德发展水平,注重学生学业发展水平,注重学生身心发展水平,注重学生兴趣特长养成。

  4.加强教育督导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县级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和督学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督学责任区,打造一支行政管理和教育专家相结合、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督政和督学并重、监督与指导并举的现代教育督导队伍,为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督导保障。